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为合成有机分子, 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2018 物质科学奖 获奖人

马大为
Dawei MA
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 为合成有机分子, 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发展新的化学反应及合成策略是现代化学和分子科学的基石之一。化学工作者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催生、带动和促进了诸多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包括新药研发、香料工业、材料科学、基因测序等领域。同时,合成化学为人类在分子水平认知物质世界和生命提供了重要方法和基础。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原子之间成键和断键提供了多种模式。然而,实现键的断裂和形成的精准性和高效性高度依赖于可以有效促进反应并控制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催化剂。


基于理性的分子设计和创新的思路,马大为博士、周其林博士、冯小明博士分别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或改变了几类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发展。马大为博士以氨基酸铜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碳–氮键的高效构筑,为含苯胺片段的药物及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1]。周其林博士基于螺双二氢茚优势配体骨架设计和发展了多种新型手性螺环配体及催化剂。其中,超高效不对称催化氢化的手性螺环铱、铑催化剂提供了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和关键中间体的新方法、新技术[2]。冯小明博士设计合成了系列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以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实现了多种手性Lewis酸催化的碳–碳成键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3]。马大为博士的马氏胺化反应,周其林博士的周氏手性螺环配体及催化剂,冯小明博士的冯氏手性双氮氧配体及催化剂在国际上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1] Acc. Chem. Res. 2008, 41, 1450.

[2] Acc. Chem. Res. 2008, 41, 581.

[3] Acc. Chem. Res. 2011, 44, 574.

 

马大为,1963年生于中国河南,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冯小明,1964年生于中国四川,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教授。

周其林,1957年生于中国江苏,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教授。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