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名片:
冯小明
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和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一直在合成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多项科技部“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和课题。发表SCI论文460多篇,论文累计他引15000多次;应邀撰写综述13篇、国内外专著18个章节。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24日,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四川科技馆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被授予2021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余年如一日,冯小明深深扎根于不对称催化领域。他是一头扎进实验室潜心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亦是鼓励学生大胆开展原创性研究课题的“勤奋老师”。
如何让科研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何择一事、终一生?听冯小明说。
扎根不对称催化领域 有机化学反应被冠以他的姓名
你知道什么是手性化合物吗?这是指分子量、分子结构相同,但左右排列相反,如实物与镜像,不能重叠。手性化合物具有特殊功能,与医药、农药、轻工和电子等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
不对称催化正是获得手性化合物单一对映异构体最有效和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合成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如何让手性功能有机分子的合成更高效、更精准、更绿色、更容易,如何为手性药物分子和重要手性中间体合成提供新途径,这是冯小明一直钻研的领域。
在潜心研究下,他发展的一类全新具有柔性骨架的手性双氮氧配体和催化剂,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优势”配体,被冠名为“冯氏配体”,打破了传统手性配体设计中的刚性骨架要求,创造了新型手性催化剂设计新理念,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冯小明发展的首例不对称 Roskamp 反应被编入 Elsevier 公司出版的人名反应专著“Organic Synthesi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并被冠名为“Roskamp Feng 反应”(Feng 即冯小明),这也是首个中国学者本土所做的有机化学反应工作被冠以中国人名的反应。
同时,他利用发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体系和催化方法实现了多种手性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简洁、高效合成,授权发明专利7项。普瑞巴林和帕罗西汀专利成果已转让给药企进行产业化研究。
这些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有用性的研究工作,在不对称催化研究领域起引领作用,也让冯小明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越挫越勇 鼓励学生大胆开展原创性的研究课题
先后主持多项科技部“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重点、面上等项目和课题;
发表SCI论文470多篇,论文累计他引20000多次;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余年来,冯小明在科学研究、社会贡献等方面做出了众多突出成绩。
然而,其实在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最初八年里,冯小明和团队研究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经历了无数失败。“那个时候,很多同龄人都已作出了不错的成果。”
他唯有一头扎进实验室,坐上冷板凳,潜心原创性研究。研究工作终于在2007年取得进展,冯小明团队创造了新型手性催化剂设计新理念,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如今,作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冯小明也言传身教,教导学生要有批判精神,不要墨守陈规,鼓励学生大胆开展原创性的研究课题。每当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他总是不遗余力地给出意见和建议。
“不管从一开始只有我一位老师和几名学生,还是到现在六位老师和几十名学生,我们始终是具有很强攻坚克难能力和凝聚力的研究队伍。”冯小明介绍,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常教导学生想要做好实验,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事,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截至目前,冯小明已培养了包括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杰青”、“优青”、“青千”、上市公司高管及高级研发人员在内的一大批专业人才。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
原文链接:http://www.scpublic.cn/news/wx/detail?newsid=67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