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数学——专访香港数学家莫毅明

作者: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3-01-31

中新社香港1月31日电 题: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数学——专访香港数学家莫毅明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有段时间,香港数学家莫毅明很着迷《楚辞》,也对唐宋时期的文学产生兴趣,因为他从中看到一些由时代缝隙里繁衍出的浪漫主义,于是他也开始学习写诗,“我是要学习那个时代的人怎样表达自己,在精神上跟那个时代产生某种沟通。”

  他还自学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甚至印度梵文等。

  这在旁人看来,似是与数学研究了不相干,但莫毅明却援引华罗庚的名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如果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比较宽,自然灵感来源也就多一些。“语言学里面有个概念叫‘重构’,就是把一门语言的根本重构出来。‘重构’这个概念跟数学联系起来,比如说像VMRT(极小有理曲线簇),能不能凭一个点上的几何性质重构这个空间。”

  创立VMRT理论并用以解决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以及对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证明,令莫毅明于去年荣获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他也是香港第五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莫毅明追溯自己数学探索之旅的起点,其实是间平平无奇的公立小学,他为了考取中学而训练解题速度。将他从模式化学习思维里解绑、继而发现数学之美,一本姐姐的旧教材功不可没。

  “那时候香港刚好经历数学(教育)改革,从旧数学过渡到新数学。姐姐高我一级,她那年还是旧数学,我们开始学新数学,我就拿她的课本来看。”他如饥似渴地一边汲取内容古典、较以解题为中心的旧数学,也掌握了新数学的数理逻辑、线性代数。

  等到1975年,莫毅明中学毕业,拿到芝加哥大学奖学金赴美深造时,数学根底已比较扎实了,“(掌握的)范围比较宽,也比较深,所以到大学我马上就可以学习研究院的课程了。”

  在莫毅明诠释中,数学之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简洁、贯通,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叙述真理。数学对他而言是种浪漫的实践,“作为数学家,肯定会有梦想或者希望达到的高度,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利用你的想像力,还要具备很高的鉴赏能力,而想要培养这种情怀的话,你还要有很好的人生阅历。”

  从幼年起,莫毅明就有这样的梦想——“希望做一些对中国有贡献、对中华文化及文明有贡献的事。”这一梦想在父亲讲述的小故事里悄然萌芽、茁壮。

  所以当1980年莫毅明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期间遇到首批中国留学生,他们一面求知若渴地吸纳知识提升科研水准,一面将国际先进的内容介绍回中国,他也一早就参与了行动。

  四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国数学发展一日千里,已非同日之语,“中国在数学领域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准,不过整体而言还需要时间。”他不讳言对中国数学的明天充满信心。

  然而,在数学的世界里,要解的问题永远比能解题的人多。正因如此,莫毅明始终相信,数学要发展,要有很多有动力和梦想的人。“我的哲学是,一个人要用尽自己的能力为民族服务,为世界服务,也为你的家庭服务。你的天分有多少,你自己也不知道,假如你的天分很高,但你没有达到那个高度的话,你是浪费自己。但假如你天分没有那么高,你很努力,尽量接近这个水准,那你已经勇敢地活了一生。”(完)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news.com/dwq/2023/01-31/9944414.shtml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