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跨界有多厉害?他不但拿下文学硕士学位,还掌握多门外语

来源:我是科学人  时间:2022-12-01

在刚刚过去的“2022未来科学大奖周”中,数学家莫毅明受邀参加了“从几何学到数论——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他本人,也是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得主。其获奖理由是:创立了极小有理切线簇(VMRT)理论,并用它解决代数几何领域一系列猜想,以及对志村簇上的Ax-Schanuel猜想的证明。

当被问到他是如何把数学成果做得这么精彩时,莫毅明说:要能把不同领域的关键概念融会贯通,找到新的方向,然后创造出一个新的研究题材。

莫毅明

一位有社会科学背景的数学家


很多人知道莫毅明,是因为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

但很少人知道的是,他在数学上的成功,不止源自他在数学领域的造诣,还有社会科学的功劳。



莫毅明出生于中国香港。他对数学的兴趣,最早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不过,莫毅明喜欢数学,却不是整日沉迷于抽象数字世界的人。相反,他很喜欢诸如历史、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科。

1975年,莫毅明获得国际教育协会(IIE)奖学金,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科学和数学专业都非常有名。因为此前在中国香港已经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基础,所以莫毅明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数学专业跳过本科阶段,直接攻读研究生课程;同时,他还兼顾学习历史、文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本科课程。

这样的安排并没有耽误他正常的学习进度。

莫毅明记得,他到芝加哥大学的第一学期,光是数学,就要念9门课。学校的每个学期有10个星期,导师每个星期会给他们留一道思考题,莫毅明每次都能完成。课程进行到第6个星期,导师找到莫毅明,对他说:这个课程你不用考试了,我直接给你算A。后来,莫毅明转入了美国耶鲁大学。1978年,他还获得了耶鲁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莫毅明

即便是现在,莫毅明对社会科学也保持着很大的热情,尤其是语言学。他曾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言学是开启人文科学大门的钥匙,尤其是诗歌和哲学。正因如此,他对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甚至印度梵文都有不同程度的掌握和专研。

在向公众解释自己著名的VMRT理论时,他用语言学中的概念“重构”做类比,说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能否凭一个点上的几何性质重构一个空间”。

他的这个理论,被业内认为树立了复几何、代数几何以及数论成功合作的典范。

做数学研究,要勇于去发现新方向


从业内人的评价很容易感受到,莫毅明的研究,难得在它是一个跨领域的“复合”成果。而这样的结果,和莫毅明一贯的学习态度有关。

“我做数学比较大胆,希望找出它的一些核心问题,尝试去以可能不是最传统、最经典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有时候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方向。”

其实不只是数学研究,执教后,莫毅明在教学思路和形式上,也一直致力于探索新的方向。

莫毅明在普林斯顿大学

1994年,莫毅明正式回国,担任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

他发现,那时香港大学的研究生学院还保留着类似“徒弟制”的做法。尽管要在研究院上课,但本质上还是非正式课程,整体教学、研究气氛算不上很好。

所以,当1999年香港大学成立数学研究所并邀请莫毅明担任所长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项目——他联系到一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退休教授,想办法说服他到香港来给学生们上课。这位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李群方面的权威,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莫毅明认为,李群是数学很根本的内容,它与数论、几何、物理等很多方面关系密切,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

随后,莫毅明又分别邀请了几何学、复几何、代数方面的国际专家来香港讲学,还制定了一个3年学习项目计划。后来中国科学院2019年最年轻的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孙斌勇,就是在这个项目中训练出来的。


莫毅明曾这样谈数学家和数学的关系:“数学家应该很谦虚,因为你现在是去发现真理,真理本来就存在的,只是没有人发现而已。”

他在数学之路上发现着、享受着、获得着。

来源 | 我是科学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vULACo14w4V13uDUnAHhw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