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Scientists”科普讲座在港举办,卢煜明与“超级状元”师弟谈香港科研人才

时间:2024-08-02

7月30日,作为2024未来科学大奖在港系列首场活动,“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讲座在香港太空馆举行,吸引近200名学生及家长参与。活动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香港科学院、香港太空馆共同举办,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香港科学馆馆长 (科学推广组)徐志文、香港太空馆助理馆长彭翠虹、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共同出席本场活动。


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右二)、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左二)、香港科学馆馆长(科学推广组)徐志文(左一)、香港太空馆助理馆长彭翠虹(右一),及200名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首场“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Hello Scientists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



其中,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之称的卢煜明教授与学生谈科学家的人生规划,并与其中学师弟、超级状元廖俊翔交流人才发展。



卢煜明:科学探索融入日常生活



现场,科学家与青少年们共同观看了卢煜明教授的纪录片,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生经历、获奖科研成果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鼓励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探索科学。


卢教授分享了自己发现无创产前检测时的趣事和挑战,以及如何将技术应用在癌症早期筛查和研究脑退化症之上。他表示,科学探索是融入日常生活之内,需要洞悉一些看似没有关系的现象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他在煮即食面和看电影时突然得到灵感,启发他想到孕妇血浆内存有高浓度胎儿DNA,随后帮助他开创了“无创产前诊断技术”。他指出,学术研究与市场应用要有协同效应,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日常生活,才能成为帮助他人的力量。

卢煜明教授有着医生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将自己视为医学和科学的桥梁。“作为医生,我知道病人需要什么。而作为科学家,我知道现在的科学可以做到什么。我希望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发明一些新的方法去帮助病人。当然,现在作为香港科学院的院长,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更好地培养年轻科学家,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超级状元问人才留港

卢教授乐见香港科研“有收成”



来自圣若瑟书院的“香港中学文凭试-超级状元”廖俊翔获邀担任本次活动互动环节的主持人,有机会与其“师兄偶像”卢煜明教授同台近距离对谈。


2024年文凭试超级状元、来自圣若瑟书院的廖俊翔(右)与同校师兄卢煜明教授(左)在活动中交流互动


计划留港入读医科的廖俊翔,与卢教授关于人才留港发展交流观点。卢教授表示,得益于政府近年大力投资科研项目,香港的科研气氛愈见浓厚,香港科研绝对有优势,相信“投资会有收成”,也乐见近年有更多青年人从事科研工作,令香港也有更多科学成就获得殊荣。

而围绕科学家需要哪些“核心要素”的问题,卢教授表示,现在的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他建议年轻人在打基础的时候,不要过早地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应该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打好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


任詠华:科研工作

对科学家来说是一种精神



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教授视频致辞


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做科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科学家来说,它是一种兴趣、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面对失败,如何勇敢挑战,真诚努力、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虽然未来同学们不一定都会成为科学家,但今天感受到的科学家精神,绝对可以鼓舞大家前行。希望同学们在各自感兴趣,有热情的领域里,努力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她谈到。

8月16日,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将于京港两地共同举行,届时正式揭晓2024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并就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进行官方发布,敬请期待。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