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孙斌勇院士:不要把科研失败看成人生的“至暗时刻”

作者:路雨晴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时间:2024-08-22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作者:路雨晴

2019 年,知名数学家孙斌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那一年,他只有 42 岁。而在今年 8 月 16 日,“因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又获得 2024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数学家


1976 年 11 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六横双塘社区孙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一对双胞胎男孩的降生,父母给他们分别取名为孙斌勇和孙斌强。


从小到大,他们一直因聪明伶俐和学业优异,而受到左邻右舍的称道和关注。


其中,孙斌勇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展现出极强的数学天赋。例如,小学没毕业,就已经掌握初三的数学知识;高中时,以满分成绩夺得浙江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


后来,他被选入清华附中理科实验班,但在高二时主动放弃“保送清北”的资格,选择到家乡所在省份的浙江大学读本科。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其弟孙斌强也因成绩优异而被浙江大学录取。


孙斌勇在浙江大学读书时,当时的系主任陈叔平为其提供了诸多指导和帮助,不仅将他引荐给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还推荐他到香港大学参加由多位知名数学家组织的李群系列课程学习。


1999 年本科毕业后,他来到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导师正是励建书教授。


2004 年博士毕业后,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而后回国入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20 年,也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第二年,他回到母校浙江大学工作,现任该校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浙江大学官网可以看出,李群表示论和自守形式,是孙斌勇多年来专注的研究领域。


在该领域,他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确立经典李群表示的单重性质;与合作者共同完成对 theta 对应理论中两个基本猜想的最终证明;证明 Rankin-Selberg 卷积在无穷远处的非零假设等。


也正是凭借这些开创性贡献,他于日前获得 2024 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科研失败不意味遭遇“至暗时刻”


实际上,在很多普通大众看来,数学是一门非常神秘的科学。因此,对于数学家日常如何开展研究,许多人都十分好奇。


孙斌勇表示,一张纸、一支笔和一块黑板,就是他做数学研究时的常用工具。


“如果要写文章,我们也会在电脑上敲字。但数学家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习。因为他们必须要先学会别人想出来的东西,才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说。


同时,就数学家在研究数学时应该发挥长处还是弥补短板的提问,孙斌勇的答案是前者。


“如果是做工程方面的研究,担心遭遇‘卡脖子’,那需要弥补短板。但数学更多地属于纯理论和开放式的内容,不见得我们要把每一个方向都做好。”他表示。


另外,在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的节奏,孙斌勇也不例外。慢工出细活,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


即便在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时,他仍然能够保持平稳不着急的心态,从不担心他人会先自己一步取得成果。


他认为,这种心态更多地与自己的天性有关。


“我从小就是个慢性子,做什么事情都很慢,也不太在意那些短期的功利性的东西。”他说。


并且,在他看来,如果一个问题被别人先做出来,那就相当于帮自己把研究推进了一步。


“你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继续去做这个问题,也能再找别的问题去做。数学本就是一个很庞大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他说。


通常情况下,对于从事数学这种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过,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科研,总免不了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是“至暗时刻”。


对此,孙斌勇表示,他觉得什么都称不上至暗时刻,虽然失败肯定是有的。


“做科研时,你在一年大部分日子里得到的都是失败的反馈,偶尔才会获得一个成功。但如果能积累起来,最后就会得到一个大成功。所以,不要把失败看成重大挫折或是至暗时刻,我们没有至暗时刻。”他说。


而对于如何鼓励年轻一代科学家不断向前进,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要给他们提供稳定的科研环境。可能稍微要有点压力,但也不要太大,能让他们有自由探索的空间。还有就是,不要太折腾他们,让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孙斌勇如是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62y6p8DZ7WZWmx1uEm7VA


分享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