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等7位著名科学家获得这一由华裔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笔者认为,以上述奖项为代表的民间科学奖,体现了社会有识之士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认可,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科技创新中,民间力量、资源是重要一环。投身科创的民间力量蓬勃发展,可以直接为科技事业注入强劲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带动,可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因此,不断调动民间力量、吸纳民间资源参与到科技创新事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其中,提高民众的科学精神尤为关键,若要达到此目的,接地气、具有生命力的科普活动就变得非常重要。科普是一项长期工程,既看不到眼前政绩,也不会直接转化为GDP,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过多年实践,现在社会上的科普活动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大,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很多科普活动往往扎堆在某一个时间段,周期分布不均衡;一些活动门庭若市,更多的则无人问津。科普缺位成为被诟病的社会难题,亟须在机制、方法上实现突破。
当然,我们也乐观地看到社会各界不断在科普上探索新的路子。与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的同一天,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收官。这个节目自播出以来收视率非常好,成为一段时间大家关注的焦点。
点亮科技之光,更需民间星火。无论是民间力量发起的未来科学大奖,还是全民参与的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都是有益尝试。只有不断汇聚更多的民间星火,科学技术前进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大,步伐才能更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