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2025年3月21日,由创学元与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创学元“湾区科创未来力”项目启动仪式暨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开幕盛典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青少年学生,共同见证了这一教育与科技融合的里程碑时刻。创学元“湾区科创未来力”项目是一个融合教育与科技、连接大湾区顶尖大学、科技企业、学生、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合作平台。项目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接触超过10,000名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与20多所领先大学及20多家优秀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前沿科学,激发他们对研究与创新的热情。创学元携手未来科学大奖,共筑青少年科学梦想周大福教育集团总裁及执行副主席郑余雅颕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国家的科创发展一日千里,孕育出无数卓越的科学家和研究成果,深刻改变了世界。只有让年轻一代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才能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创学元的理念与未来科学大奖不谋而合,与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共同打造的创学元“湾区科创未来力”暨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旨在汇聚卓越科技与教育资源的平台,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助力他们走向广阔的未来。未来论坛发起人、秘书长,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秘书长武红女士在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学大奖自诞生以来,始终聚焦基础科学领域,表彰那些用毕生心血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家老师们。感谢周大福教育集团以教育创新的远见推动这一项目的落地,感谢大湾区各界为科教融合搭建桥梁。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将许多大奖获奖科学家们的故事带到公众面前。每一个展项都在传递着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执着,让人真切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可贵与伟大。我们深知,培养一代创新者,需要学校播撒种子、企业提供养分、社会守护成长。我们期待,这座展厅能成为一颗火种,未来我们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让科学教育的火种从湾区燎原,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之路。我们期待,今天的每一颗科学种子,都能在湾区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力量!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揭幕,获奖人柴继杰现场寄语青少年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正式揭幕。展览厅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卓越成就为核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向青少年传递科学精神和知识。展览厅不仅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青少年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现场,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柴继杰为青少年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故事。他分享了科研路上与失败共舞的经历,尽管多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科学判断,最终与团队成功解析了ZAR1抗病小体的结构,为理解植物抗病蛋白的作用机制指明了方向。他谈到,虽然自己已近花甲,但仍带着好奇与热情投入教学。他鼓励年轻人敢于破冰、不怕失败,在艰难中激发潜能,让每一步脚印都通向更好的自己。在“燃梦科学”大讲堂环节,柴继杰教授与周大福教育集团对外事务总经理蔡云帆、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福民、华大万物教育总监孙海陆,微信教育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张斌、广州博萃德学校中方校长沈璐共话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探讨如何携手高校企业共同助力中小学生点燃科学梦想,鼓励他们学习、探索。关于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培养,柴继杰教授强调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扎实的基础科学教育开始。他表示,在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他建议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促进科学教育方面,柴继杰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高校应与中小学建立更多合作项目,如科学夏令营和实验室开放日,让中小学生接触前沿科研;其次,引入企业资源,通过赞助或合作提供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另外,高校可通过科普讲座、科学展览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这些举措旨在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更多信息可点击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W3K3BWrq3uXLi7_9o8D8_Q
2025-03-21 20:10
新闻发布会MORE +
8月16日,2024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香港两地隆重举行。京港两地共同见证获奖人的揭晓及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的发布。11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盛大颁奖典礼活动当天,香港会场与北京会场连线,对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表示祝贺,随后在香港会场正式发布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图:香港会场与北京会场同频连线据介绍,10月30日-11月3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携手香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周将再次落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亲临发布会现场致辞。他表示,非常高兴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能够再度合作,在今年十月底再次于香港举办大奖周活动,共同打造一场高质量的国际科技盛会。孙东教授指出,香港拥有多所世界顶尖学府,人才济济,科研实力雄厚,加上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我们有足够条件举办更多大型且具影响力的国际科创盛事,发挥“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促进国际科创交流。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的主题是“年度科学盛事,启迪未来之光”,它不单是一个世界级科创活动,也是香港下半年的年度盛事之一。我很有信心,在各方的支持与参与下,香港的大奖周将会成为香港盛事之都的一个亮眼品牌,传承科学精神,启发科创智慧,为推动环球科创合作贡献力量。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介绍了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的日程安排、嘉宾阵容与科学课题设置。她表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由10月30日的“科技论坛”、10月31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年会”、11月1-2日的“科学峰会”、11月3日的“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组成。其中,“科学峰会”将有众多来自海内外的重量级嘉宾出席,包括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利斯特教授(Prof. Benjamin List)、菲尔兹数学奖得主叶菲姆·泽尔曼诺夫教授(Prof. Efim Zelmanov)以及沃尔夫奖得主彼得·佐勒教授(Prof. Peter Zoller)等。同时,10月4日至11月4日期间还将在香港科学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未来科学大奖科普展览”,通过介绍历年获奖者的科研成就,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的热情,吸引他们投身于科技创新,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未来论坛理事会2024轮值主席、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在现场表示, 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荣登香港“年度盛事”,从7月到11月,多个主题活动将云集世界各地的学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创新人才、青年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畅想与探索未来,点燃下一代对创新的激情。她代表主办方向香港特区政府、特别是创科局、创科署、康文署、香港科学院、香港太空馆、香港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对未来科学大奖一系列科学活动的坚定支持与认可表示最深切的感谢。“正是因为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在香港成功举办这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盛会,为香港、中国内地以及亚洲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她表示。
2024-08-21 18:26
8月16日,2024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香港两地隆重举行。京港两地共同见证获奖人的揭晓及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的发布。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揭晓4位科学家获奖北京活动现场,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员、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未来论坛理事、机构理事代表,高校院所与科学研究机构代表以及媒体300余人共聚一堂,见证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揭晓的历史时刻。今年,共有4位科学家获得殊荣。“生命科学奖”获奖者为邓宏魁;“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为张涛、李亚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授予孙斌勇,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以表彰他们为全人类做出的重大科研成果。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4轮值主席舒其望在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科学家群体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建立,凝聚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42位现任及历届科学委员以丰富的评审经验、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评选工作付出了辛勤努力。因为有了世界一流的评委、公正的评审规则,以及各领域国际专家客观的评价,未来科学大奖才能够始终保持高学术水准和国际影响力。”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员高西庆在活动中致公正性说明,即对评审过程中的“候选人的资格确定”、“利益冲突披露”、“评选标准”、“保密义务”等重要环节进行说明。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图: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刘芹公布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名单,生命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代表王晓东宣读获奖理由图:王晓东进行获奖成果解读图:现场连线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邓宏魁邓宏魁教授在连线中介绍了其研究成果,强调了细胞作为生命基本单元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一种通过化学小分子组合逆转细胞命运的“化学魔法”。他表示,在科研过程中,自己与团队经历了多次关键瞬间:从小鼠细胞重编程实验的初步成功,到打消团队内部疑虑;再到人体细胞实验的艰难突破,发现新生命奥秘;最终到细胞治疗在病人身上显现疗效,带来功能治愈。这些瞬间不仅验证了研究的科学价值,也深刻体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喜悦。邓宏魁及其团队的工作不仅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图: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邓锋公布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名单,物质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代表邓力宣读获奖理由图:邓力进行获奖成果解读图:现场连线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涛张涛教授在连线中表达了对团队、合作伙伴及家人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化学及催化剂的重要性。他提到化学作为中心科学,在创造物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通过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图:现场连线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李亚栋李亚栋教授在连线中对感谢了评委与推荐人的认可。“感谢大奖对我和团队的肯定,感恩父母的培养,家人的理解,让我能全心投入科研。同时,感谢教育、帮助过我的前辈,以及并肩作战的同仁。单原子催化技术有望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发明,其原子级精准制造潜力巨大,或引领人类进入新科技时代。作为中国人,我们坚信通过努力,能在科技领域为人类作出重要贡献,我们期待此技术能为世界带来和平与福祉。”他表示。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图: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王强公布2024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名单,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代表夏志宏宣读获奖理由图: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项委员会代表张寿武进行获奖成果解读图:现场连线2024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孙斌勇孙斌勇教授在连线中表示,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是对其多年研究工作的肯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我享受到了自由的研究环境,这在我的数学生涯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数学的纯粹与严谨像一门艺术,让他沉浸其中,持续追求着理论的完整性。“或许我的研究节奏较慢,但我坚信每一步都扎实而重要。未来,我将继续在数学的世界里探索,同时也期待数学能在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他谈到。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作为捐赠人代表向科学委员会及监督员表达诚挚感谢,更向获奖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他谈到,获奖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他们不仅是理论创新的先锋,更是技术转化的推动者。他们如同星辰般照亮了各自领域的夜空,用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才华,用科学的力量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拓宽了科学技术的边界,提升了人类生活的品质。”
2024-08-21 18:18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16日公布2024年获奖名单。邓宏魁因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获得“生命科学奖”;张涛、李亚栋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孙斌勇因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邓宏魁,表彰他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 邓宏魁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在细胞重编程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06年,山中伸弥及其同事发现,通过四种转录因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一发现标志着再生医学的新时代。然而,转录因子过表达的方法很难精确操控重编程效果,并且可能导致随机的基因整合和潜在的致癌基因表达,从而限制了其应用。邓宏魁率先发展了使用化学小分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C(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即CiPSC)的方法。他证明了CiPSC可以成功用于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2013),并揭示了产生CiPSC的分子途径(2015,2018)。邓宏魁还成功建立了人类CiPSC诱导技术(2022a,2023),并证明了由人类CiPSC衍生的胰岛可以改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糖尿病(2022b),显示出CiPSC的巨大临床潜力。邓宏魁的原创性工作为细胞重编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将对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邓宏魁,1963年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1995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大学做博士后。 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涛、李亚栋,表彰他们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张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亚栋,清华大学化学工业对现代社会的各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催化是当今化工产业的核心科技。开发高效催化剂和相应可行的合成方法是化学及化工学科最重要的研究目标之一。固相金属催化剂,通常是纳米颗粒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为了开发金属原子利用率最优且催化位点及模式均一的异相金属催化剂,自上世纪60年代起,探索将金属分散于载体表面以单个金属原子为异相催化中心的催化剂开发就时有文献报道,但是该领域一直未得到发展。究其原因,缺乏简易可行、广泛适用的单原子异相催化剂制备以及科学表征方法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张涛、李隽和刘景月于2011年报道了铂(Pt)以孤立金属单原子状态镶嵌于氧化铁(FeOx)中的异相催化剂。这项研究建立了以单原子铂为活性催化位点的简单易行的固相催化剂的合成与鉴定,并展示了该催化剂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张涛和合作者将此类催化剂所促成的催化功能命名为“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 SAC)”。他们继而展示了“单原子催化”可延伸至多种金属、载体和催化反应。这项里程碑式的原创性研究触发了“单原子催化”的爆发式发展,使其迅速成长为活跃的新兴催化研究领域。 李亚栋和合作者们系统性地开发了可设计、可控且具有普适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这些方法可提供形貌和络合环境确定的单原子催化剂。这些方法促成了具有高载量中心金属和均一微观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大规模合成,为此类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这些方法被广泛用于具有各种功能的催化剂合成,从而推动了单原子催化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使其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张涛和李亚栋的开创性工作为认知异相金属催化剂的活性位点开启了一道门,也为在原子精度上调控固相催化剂提供了有效途径。他们所引领的单原子催化研究已成为异相催化最前沿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已促使氯乙烯、乙酸、丙醇等大宗化学品绿色环保又高效节能的工业化生产,从而显示了单原子催化助力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 Nat. Chem. 2011, 3, 634-641.[2] Nat. Rev. Chem., 2018, 2, 65-81.[3]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0800–10805.[4] Chem. Rev. 2020, 120, 11900–11955. 张涛,1963年生于中国陕西,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亚栋,1964年生于中国安徽,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孙斌勇,表彰他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的杰出贡献。孙斌勇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孙斌勇在李群表示论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别是在典型群单重性定理、θ对应理论以及Rankin-Selberg卷积中的非零假设等方向。 李群表示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它起源于物理学,是朗兰兹纲领的基础,对数论中包括费马大定理证明在内的许多关键进展至关重要。 孙斌勇的第一个贡献在于建立典型李群表示的单重性质。在紧致情形下,这一问题最初由E. Cartan和H. Weyl研究。孙斌勇与合作者朱程波将其推广到非紧致情形,并将其归结为不变分布的研究。他们的创新方法解决了这一长期猜想,奠定了典型李群的相对表示论基础,并为Gan-Gross-Prasad的基本猜想提供了重要证据。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在于θ对应理论,这是研究不同群之间自守形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孙斌勇和朱程波证明了由Kudla和Rallis在1990年代提出的关于某些塔中θ提升首次非零的详细信息的猜想,显著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孙斌勇的第三个重要成就是证明了Rankin-Selberg卷积中上同调测试向量的周期积分不为零。这一结果最初由Kazhdan和Mazur在1970年代提出,孙斌勇的工作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了其非零性并进行了具体计算,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 孙斌勇,1976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于2004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现为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三)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39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30日-11月3日在香港举行,70多位来自全球的世界级科学家,将在科学峰会上共同探讨前沿科学议题,分享最尖端的科学资讯和前瞻视角;科技论坛、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年会则着重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创新探讨;青少年对话获奖者在香港科学馆举办,获奖科学家将分享科研心路历程、激励科学梦想;最值得期待的高光时刻——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完)
2024-08-16 11:50
获奖人专访MORE +
编者按青春路上,以怎样的姿态前行?选择面前,你是否会犹豫不决?光明网推出《繁星追梦·院士的答案》特别节目,与两院院士深入对话,为青年群体解惑答疑。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本期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涛。来源:光明网-繁星追梦记者:宋雅娟 肖春芳 王笑颜 (实习)“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1978年,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讲话,激发了少年张涛对科学的好奇与遐想,梦想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悄埋下:用科学振兴国家。彼时,国家提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理念,还在读高二的张涛被选中提前参加高考。虽然取得了中上等的成绩,但最终与他填报的志愿失之交臂。此时,张涛面临着两个选择:放弃数学志愿,接受老师的邀请,进入汉中师范学院(现陕西理工大学)化学系;或是再读一年,重新高考。年仅15岁的张涛选择了前者。在陕西理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渐被化学所吸引。那些物质的奥秘、合成新物质的乐趣,让他逐渐爱上了这门学科。张涛院士接受光明网记者采访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涛说:“一开始有点不情愿、不甘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化学世界充满魅力,它让我看到了物质创造的无限可能。”19岁大学毕业后,张涛回到母校陕西安康中学教了一年中学化学,同时准备报考研究生。他为自己定下了两个关键坐标:一个要在大海边,一个是要选中国最好的研究所。1983年,经过不懈努力,张涛如愿来到位于海边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读研,并且选择了这里的王牌专业——催化。“大连化物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贤用能之心让我倍感踏实,林励吾、臧璟龄两位导师也为我开启了催化领域研究的大门。”科研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1995年,张涛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彼时我国航天事业还在起步发展阶段,航天航空催化的相关需求相对较少,难以支撑课题组。“当时任务青黄不接,所里一度准备解散这个课题组。后来,导师林励吾建议所领导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去试试,没准还能把课题组救活。”张涛边回忆边告诉记者,此后他和团队成员将其在金属催化方面的优势盘活,开始做民用催化剂去市场上卖钱,然后再反过来支持课题组的基础研究。机会不负有心人。后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课题组任务多了起来,经费充足后,他再一次作出选择,继续回到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期望在化学研究中添上自己的一笔。张涛院士指导学生时值2000年,纳米催化的概念在全球非常火热,各国科研人员都在这一领域角逐。“当时纳米催化的热度就跟现在单原子催化一样,我回头一看,我的老本行,我的功底是金属催化剂。我现在有条件了,那在纳米催化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做什么?再往下做还有什么呢?极限在哪里?”“那不是就一个原子,每一个原子都分开,这不就是我们单原子催化的雏形吗!”再聊当年的选择,张涛依然激动,声音都提高了些许,“做科研就是要有‘天方夜谭’的想法”啊!2011年,张涛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了“单原子催化”这一概念,并制备出首例具有实用意义的单原子铂催化剂,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单原子催化不仅部分颠覆了传统催化理念,更为开发低成本高效贵金属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可能。“用化学最小的尺度来研究和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和本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在‘黑匣子炒菜’,我觉得这个概念提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张涛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概念推动催化领域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一份力量。”“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献身科学”,这既是张涛对年轻人的殷切寄语,也是他躬身践行的不渝信条。于他而言,执着于科研的根源,就是“为国家、为人类能够多做点事情”的质朴决心。原文链接:https://kepu.gmw.cn/2025-02/06/content_37834730.htm
光明网-繁星追梦 2025-02-06 16:16
来源:中国化工报作者:陈菲“单原子催化”(Single-Atom Catalysis)是为数不多由中国人提出并具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新概念。这项里程碑式的原创性研究触发了单原子催化领域研究的爆发式发展,并迅速成长为活跃的新兴催化研究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也因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科学家的发现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研究金属催化剂几十载,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这一概念可以说是我科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张涛院士近日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张涛院士荣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迸发催化的思想火花“1978年,年仅15岁的我就获得破格参加高考的机会,进入陕西理工大学化学系。也是197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让当时每一位青年人都热血沸腾,学习劲头高涨。我也立志要当一位科学家,去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谈起科学报国的初衷,张涛院士如是说。“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大连化物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贤用能之心让我倍感踏实,林励吾、臧璟龄两位导师也为我开启了催化领域研究的大门。”张涛院士回顾进入催化剂领域的原因时谈道。催化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80%以上的化学工业涉及催化技术,比如合成氨所用的铁系催化剂、烯烃聚合所用的铝钛催化剂等。张涛院士最初的研究方向是金属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在催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贵金属资源稀缺、价格昂贵。“如何将金属催化剂分散得更好,以达到更好的催化效果,是研究的主要目标。我们当时给它取名叫作高分散金属催化剂,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单原子催化剂的雏形。”张涛院士解释说。追求化学的尺度极限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进行科研工作,在1995年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并在助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所需催化剂的研究应用方面埋头苦干十余年。“刚开始担任课题组长时,这个课题组非常困难。研究所一度觉得没有任务,准备解散这个课题组。导师林励吾建议所领导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去试试,没准还能把课题组救活。”张涛院士回忆着刚刚接手课题组工作时候的情形。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咬牙坚持,在进行了多年的应用研究之后,攒足了经费,终于有实力投入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在2000年前后,他开始重新审视金属催化剂这一领域的科学问题。当时纳米催化的概念非常火热,想要另辟蹊径,就要有所突破。张涛院士继续介绍道:“对于化学而言,原子的尺度就是极限。要提高催化剂的效率,首先要提高贵金属原子利用率,将贵金属高度分散在大比表面积的载体上,提高表面原子的比例,而催化认知在空间尺度的最小极限就是原子尺度,达到活性金属分散的极限,是催化领域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沿着这条路径苦苦思索,金属颗粒在研究团队的“眼”中逐渐缩小,他们感知到微观尺度下的纳米金属催化剂还有很大的分散空间和研究空间,追求极限的目标就在前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随着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拥有高分辨率的球差电镜诞生,单个原子的图像可以被精准捕捉。在兼具天时地利人和的2009年,张涛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李隽教授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刘景月教授合作,实现了氧化铁负载铂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并发现它在一氧化碳的选择氧化反应中的活性是纳米催化剂的2至3倍。他们对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反应、机理、理论模拟进行了系统研究、协作攻关和反复验证。终于在2011年,张涛院士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了“单原子催化”这一概念,并制备出首例具有实用意义的单原子铂催化剂。这一成就被认为是单原子催化的里程碑。而这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引发了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永远坚持的基础研究“单原子催化”概念的提出,把多相催化的活性位点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张涛院士介绍说,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单原子催化已经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国际学术界仅2023年发表关于单原子催化的论文就超过3600篇,研究领域已经延伸至多种金属、载体和催化反应,可以说周期表中一半以上的元素已实现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此外,单原子催化在热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30多种不同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生物医药、酶催化、纳米器件、原子制造等领域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应用。在工业转化方面,除了张涛院士团队将单原子催化的概念用于航天航空催化剂领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丁云杰团队制备的单原子铑催化剂也已成功应用于5万吨级的工业乙烯氢甲酰化装置,并稳定运行超过4年;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单原子超稳低汞催化剂,已在国内多套装置上实现产业化应用。张涛院士表示,单原子催化的科研成果要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变成真正可用的成果,还需要科学界和产业界共同抓紧努力,实现更多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推动该类型材料在其他前沿领域的应用创新。“上货架,成为商品;上书架,写入教科书,这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两方面追求。”张涛院士强调,目前“单原子催化”这个原创概念已经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结合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形成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张涛院士进一步表示,要形成完整的原创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化学、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数据科学等一系列基础学科充分发挥作用,从不同的学科方向探索在原子尺度下催化科学的新特征、新挑战及新应用;另一方面,需要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相关应用技术,包括材料的化学合成、表征技术,拓展原位和工况条件下的测量技术,集成多种谱学、成像、结构解析手段等。总而言之,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张涛院士表示:“我当选大连化物所所长后,提出的口号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要从国家的重大需求中提炼出科学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催化的‘黑匣子’还没有完全打开,比如催化过程的动态研究,需要在比化学反应更快的飞秒时间尺度下进行观测;再比如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这都需要更多的青年研究人员投身于此。”当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我国已成立了单原子催化基础科学中心,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建设了一些大科学装置,我国单原子催化研究的基础条件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国际单原子催化研究的高地。单原子催化的春天已经到来。来源:http://www.ccin.com.cn/detail/1852ed7168aab1a3c73b88339967298a
中国化工报 2025-01-02 14:46
来源:光明网作者:宋雅娟、肖春芳202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涛因提出“单原子催化”新概念荣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这位15岁就上大学的少年的成长之路为更多的人知悉,从陕西安康大山深处到滨海名城大连,从所谓的“双非高校”到一流科研院所再到提出“单原子催化”这一原创性概念,这条路,可以“被参考、被学习”,也给了更多年轻人激励和勇气。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张涛院士,听他讲述“逆袭人生”。意外起点:从数学梦想到化学之旅1978年,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讲话,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科学热情,也包括年仅15岁的张涛。“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我们的奋斗口号。”张涛回忆道,“郭沫若先生的讲话让大家热血沸腾,也是那时候埋下了科学报国的梦想。”在当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要求下,允许从高一挑选2%的优秀学生提前参加高考,安康中学挑选了11名成绩优异的高一学生,张涛位列其中。但因高二和高三课程还没学,他的高考成绩不算拔尖。最终,热爱数学的他被调剂到汉中师范学院(现陕西理工大学)化学系。张涛院士接受记者采访这次“意外”的调剂,却让张涛发现了化学的奥秘。在陕西理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渐被化学所吸引,那些物质的奥秘、合成新物质的乐趣,让他逐渐爱上了这门学科。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涛说:“一开始有点不情愿、不甘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化学世界充满魅力,它让我看到了物质创造的无限可能。”跨越山海:从陕南小镇到海滨名城张涛出生在陕南的安康市,一个被大山环绕的小镇。他从小就对大山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常常爬到山顶眺望远方,想象着山那边的世界。“一直好奇山的外面是什么,但爬到山顶,发现山外面还是山。”19岁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母校陕西安康中学教了一年中学化学,同时准备报考研究生。他为自己定下了两个关键坐标:一个要在大海边,一个是要选中国最好的研究所。“两个坐标交叉后,1983年,我如愿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读研。”他说,在那里,导师林励吾院士和臧景龄研究员,将他引进了催化化学的研究领域,开始从事高分散金属催化剂的研究。“选择到大连化物所读研究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正确的选择之一。”张涛说,“这里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科研设施、一流的科研氛围,都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使我一步步从学生成长为一位科学家。”创新突破:单原子催化的诞生与挑战在硕士和博士期间,张涛就开始研究高分散金属催化剂。那时的他,已经对催化剂的分散度和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纳米催化的兴起使得纳米尺度效应广受关注,金属尺度的下降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活性。这启发了张涛,他开始思考:如果将金属分散到更小的尺度,甚至达到单原子级别,催化活性会不会进一步提高?张涛院士指导学生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如何制备出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金属原子在极小的尺度下极易团聚,难以保持单分散状态。此外,如何表征和鉴定单原子催化剂也是一个难题。当时的电镜技术还无法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面对这些挑战,张涛和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找到了制备稳定单原子催化剂的方法。他们利用化学手段将金属原子溶解在溶液中,然后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其负载到载体上,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处理成具有活性的催化剂。同时,他们还与国际上的电镜专家合作,成功观察到了单原子催化剂中的单个原子。“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到位了,世界仪器水平发展也到位了,使我们可以从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中清楚地看到单个原子。”结合其他催化剂制备和表征技术,2011年,张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铂(Pt)以孤立金属单原子状态镶嵌于氧化铁(FeOx)中的多相催化剂,并提出了“单原子催化”的原创概念,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单原子催化不仅部分颠覆了传统催化理念,更为开发低成本高效贵金属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可能。“用化学最小的尺度来研究和理解催化反应的机理和本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在‘黑匣子炒菜’,我觉得这个概念提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张涛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概念推动催化领域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一份力量。”科研报国: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留任大连化物所后,张涛一度负责航天催化剂的研制工作。他和团队开发了肼水燃料分解催化剂,并应用于航天器的推进系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完成了宇宙飞船生命保障系统中的拟人耗氧材料及组件的研制,并在“神舟”系列飞船上得到应用。张涛院士指导学生除了航天催化剂外,张涛还带领团队还开发了多种高效脱氧剂,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这些脱氧剂可以有效去除石化产品中的氧气杂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主要有两方面追求。一个是要‘上货架’,研发的东西要能够变成产品,所以我希望把单原子催化这个概念推向广泛的工业化应用,实现真正的成果转化。另一个追求是要‘上书架’,未来单原子催化的概念可能会和人工智能结合,实现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精准制备,形成系统的单原子催化理论。如果这个理论能够指导该领域的发展,写进教科书,摆上书架,那更能体现理论的普适性和重要性,也能展现我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张涛说。除了科研工作外,张涛还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我一直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张涛说,“我希望他们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科学无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张涛说,“我相信年轻一代肯定会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去解决新的问题,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来源:https://share.gmw.cn/kepu/2025-01/02/content_37773118.htm
光明网 2025-01-02 14:26
你好,科学家MORE +
《科学•创未来2》Future Minds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圆桌对话播映日期: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19:30-21:40科学颁奖典礼不单是为了表扬科学家的杰出科研成就,更希望创造平台,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聚首一堂,互相启迪,并借着科普活动把知识推广到各层面。获得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四位科学家(邓宏魁教授、张涛教授、李亚栋教授、及孙斌勇教授),举行了一场圆桌讨论会,交流科研心得之余,并用浅白语言向大众介绍前沿科学的发展。精彩内容包括:获生命科学奖的邓宏魁教授,讲述他如何以「细胞重编程」技术,实现治疗糖尿病等长期疾病的梦想;获物质科学奖的张涛教授、李亚栋教授,分享他们透过「单原子催化」研究,为化学工业、生物研究开僻更丰富的催化剂发展道路;获数学及计算机科学奖的孙斌勇教授,则以活泼的比喻,介绍当代数学中最令人困惑的「群」研究。讨论会由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王强主持,是一场荟萃科学、人文、通识的思想盛宴。
2024-12-27 18:02
未来科学大奖今年第二场“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上周六(8月10日)于香港科学馆举行,邀请了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副院长莫毅明教授主讲,与学生分享读数学有趣之处,并与今年中学文凭试“榜眼”黎信谦对谈读数学的出路。莫教授鼓励有志在科学发展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发挥,将兴趣发光发亮。香港科学院副院长莫毅明教授(中)、香港科学馆馆长(科学推广组)徐志文(左)及香港太空馆馆长何万雄(右),及200名学生及家长参与第二场“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莫毅明:做学问要触类旁通数学追求「真善美」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副院长莫毅明教授鼓励学生要多接触世界,并学习不同的学科,增加自己的想像力。(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早年游学美国,1994年返港担任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的莫毅明,在活动中谈及数学的“终极目标”,他认为数学是追求“真善美”,并将数学与文学作比较,“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公式来证明抽象的理论,而文学则以诗词歌赋来抒发情感,两者的意念是不谋而合”;而做学问要触类旁通,也要“文理兼备”,换言之要学习不同的学科,包括语言、艺术及哲学等,从而增加自己的想像力。他以“梦想唤起希望,深思迈向未来”寄语学生要有宏大的目标,努力并持之以恒,便能获得成果。今届年文凭试“榜眼”、来自圣若瑟书院的黎信谦(右)与莫毅明教授(左)在活动中交流互动。(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本次活动有约二百名中学生参与,包括来自圣若瑟书院的中学文凭试“榜眼”黎信谦获邀担任活动互动环节主持人,并与莫毅明教授对谈。即将到英国帝国学院攻读数学及统计学的黎信谦提及数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莫教授指出,数学是一门非常广阔的学科,有很多科学应用都倚靠纯数学作为基础理论,如现时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相信数学科毕业生在各个领域上都会有发展空间。他又希望,有志在科学发展的学生,能够将兴趣变成能力,并得以发挥,共同推动世界进步。2024未来科学大奖将于本周五(8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届时北京和香港两地将同步连线直播揭晓得奖名单。
2024-08-14 11:28
7月30日,作为2024未来科学大奖在港系列首场活动,“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讲座在香港太空馆举行,吸引近200名学生及家长参与。活动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香港科学院、香港太空馆共同举办,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香港科学馆馆长 (科学推广组)徐志文、香港太空馆助理馆长彭翠虹、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共同出席本场活动。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右二)、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左二)、香港科学馆馆长(科学推广组)徐志文(左一)、香港太空馆助理馆长彭翠虹(右一),及200名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首场“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Hello Scientists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其中,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之称的卢煜明教授与学生谈科学家的人生规划,并与其中学师弟、超级状元廖俊翔交流人才发展。卢煜明:科学探索融入日常生活现场,科学家与青少年们共同观看了卢煜明教授的纪录片,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生经历、获奖科研成果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鼓励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探索科学。卢教授分享了自己发现无创产前检测时的趣事和挑战,以及如何将技术应用在癌症早期筛查和研究脑退化症之上。他表示,科学探索是融入日常生活之内,需要洞悉一些看似没有关系的现象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他在煮即食面和看电影时突然得到灵感,启发他想到孕妇血浆内存有高浓度胎儿DNA,随后帮助他开创了“无创产前诊断技术”。他指出,学术研究与市场应用要有协同效应,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日常生活,才能成为帮助他人的力量。卢煜明教授有着医生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将自己视为医学和科学的桥梁。“作为医生,我知道病人需要什么。而作为科学家,我知道现在的科学可以做到什么。我希望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发明一些新的方法去帮助病人。当然,现在作为香港科学院的院长,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更好地培养年轻科学家,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超级状元问人才留港卢教授乐见香港科研“有收成”来自圣若瑟书院的“香港中学文凭试-超级状元”廖俊翔获邀担任本次活动互动环节的主持人,有机会与其“师兄偶像”卢煜明教授同台近距离对谈。2024年文凭试超级状元、来自圣若瑟书院的廖俊翔(右)与同校师兄卢煜明教授(左)在活动中交流互动计划留港入读医科的廖俊翔,与卢教授关于人才留港发展交流观点。卢教授表示,得益于政府近年大力投资科研项目,香港的科研气氛愈见浓厚,香港科研绝对有优势,相信“投资会有收成”,也乐见近年有更多青年人从事科研工作,令香港也有更多科学成就获得殊荣。而围绕科学家需要哪些“核心要素”的问题,卢教授表示,现在的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他建议年轻人在打基础的时候,不要过早地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应该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打好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任詠华:科研工作对科学家来说是一种精神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教授视频致辞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做科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科学家来说,它是一种兴趣、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面对失败,如何勇敢挑战,真诚努力、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虽然未来同学们不一定都会成为科学家,但今天感受到的科学家精神,绝对可以鼓舞大家前行。希望同学们在各自感兴趣,有热情的领域里,努力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她谈到。8月16日,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将于京港两地共同举行,届时正式揭晓2024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并就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进行官方发布,敬请期待。
2024-08-02 11:28
年报与审计报告MORE +
2022年审计报告2022年年报
2023-03-01 16:19
2021年审计报告2021年年报
2022-03-01 16:19
2020年审计报告2020年大奖年报
2022-03-01 16:19
更多MORE +
2025年3月21日,由创学元与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创学元“湾区科创未来力”项目启动仪式暨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开幕盛典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青少年学生,共同见证了这一教育与科技融合的里程碑时刻。创学元“湾区科创未来力”项目是一个融合教育与科技、连接大湾区顶尖大学、科技企业、学生、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合作平台。项目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接触超过10,000名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与20多所领先大学及20多家优秀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前沿科学,激发他们对研究与创新的热情。创学元携手未来科学大奖,共筑青少年科学梦想周大福教育集团总裁及执行副主席郑余雅颕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国家的科创发展一日千里,孕育出无数卓越的科学家和研究成果,深刻改变了世界。只有让年轻一代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才能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创学元的理念与未来科学大奖不谋而合,与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共同打造的创学元“湾区科创未来力”暨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旨在汇聚卓越科技与教育资源的平台,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学习与成长的机会,助力他们走向广阔的未来。未来论坛发起人、秘书长,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秘书长武红女士在致辞中表示:未来科学大奖自诞生以来,始终聚焦基础科学领域,表彰那些用毕生心血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家老师们。感谢周大福教育集团以教育创新的远见推动这一项目的落地,感谢大湾区各界为科教融合搭建桥梁。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将许多大奖获奖科学家们的故事带到公众面前。每一个展项都在传递着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执着,让人真切体会到科学精神的可贵与伟大。我们深知,培养一代创新者,需要学校播撒种子、企业提供养分、社会守护成长。我们期待,这座展厅能成为一颗火种,未来我们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让科学教育的火种从湾区燎原,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之路。我们期待,今天的每一颗科学种子,都能在湾区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力量!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揭幕,获奖人柴继杰现场寄语青少年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未来科学大奖青少年展览厅正式揭幕。展览厅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的卓越成就为核心,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向青少年传递科学精神和知识。展览厅不仅展示了华人科学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青少年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现场,2023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柴继杰为青少年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故事。他分享了科研路上与失败共舞的经历,尽管多次受挫,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科学判断,最终与团队成功解析了ZAR1抗病小体的结构,为理解植物抗病蛋白的作用机制指明了方向。他谈到,虽然自己已近花甲,但仍带着好奇与热情投入教学。他鼓励年轻人敢于破冰、不怕失败,在艰难中激发潜能,让每一步脚印都通向更好的自己。在“燃梦科学”大讲堂环节,柴继杰教授与周大福教育集团对外事务总经理蔡云帆、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福民、华大万物教育总监孙海陆,微信教育战略发展部高级研究员张斌、广州博萃德学校中方校长沈璐共话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探讨如何携手高校企业共同助力中小学生点燃科学梦想,鼓励他们学习、探索。关于国内外的创新人才培养,柴继杰教授强调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扎实的基础科学教育开始。他表示,在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他建议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促进科学教育方面,柴继杰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高校应与中小学建立更多合作项目,如科学夏令营和实验室开放日,让中小学生接触前沿科研;其次,引入企业资源,通过赞助或合作提供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另外,高校可通过科普讲座、科学展览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这些举措旨在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更多信息可点击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W3K3BWrq3uXLi7_9o8D8_Q
2025-03-21 20:10
信息来源: 理学部、生命科学学院文字:梅雪锋、韩启飞、原帅| 摄影:曹含笑| 编辑:麦洛 | 责编:安宁10月31日,“细胞命运的交响:化学重编程与再生医学的未来”——2024未来科学大奖与北京大学联合报告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来自校内外30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谢晓亮,哈佛大学医学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Fred Rosen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毅出席会议并致辞。美国杰克森实验室教授Martin Pera、北京师范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晓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顾名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周斌以及2024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进行主题演讲并开展对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朱冰出席会议并参加对话。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主持。谢晓亮指出,生命科学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关系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在干细胞、生物医学成像、基因组学、脑科学等若干前沿交叉领域建设了一批基础研究特区,布局了“临床医学+X”前沿交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面向未来,北大生命科学必将为应对全球健康问题提供更多可行性解决方案。谢晓亮致辞张毅指出,未来科学大奖获得广泛认可,已成为具有学术、社会及国际公信力的重要科学奖项。邓宏魁利用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胰岛细胞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实现了功能性治愈,成为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典范,彰显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他寄语在场同学们要始终保持勇气与热情,攀登科学的高峰。张毅致辞Martin Pera带来了题为“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and The Human Embryo”的精彩学术演讲。他分享了从人类胚泡中成功分离出胚胎干细胞的突破性进展,并深入阐述了这些干细胞如何分化为体细胞,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前体的复杂机制。Martin Pera作报告王晓群以“The Diversity of Neurogenesis and Evolution in Human Cerebral Cortex”为题,分享了大脑发育与演化的前沿科学研究。他介绍了交叉运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多种技术,利用体外构建的类器官模型,探究神经干细胞的多样性、增殖及分化调控机制,以及人多脑区发育和进化的细胞和分子特征的重要研究成果。王晓群作报告顾名夏以“构建血管化类器官及其应用”为题,分享了其利用患者特异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血管细胞和类器官,探索血管缺乏在心、肺和脑疾病病因学中关键作用的研究进展,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顾名夏作报告周斌作题为“细胞示踪与组织修复再生研究”的报告。他致力于细胞示踪技术的研究,为细胞衰老领域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周斌作报告邓宏魁带来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The Path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的学术报告。他分享了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这一创新手段为细胞命运的调控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干细胞治疗重大疾病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引领着再生医学迈向新的未来。邓宏魁作报告对话环节,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主任、新基石研究员朱冰携手Martin Pera、王晓群、顾名夏、周斌、邓宏魁共同对话,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对话嘉宾一一解答。嘉宾对话活动最后,陈雪梅为在场青年科研工作者送上寄语。她指出,生命科学的进步不仅关乎本领域的发展,更深刻地影响着众多相关学科的未来走向,希望青年学者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深耕基础研究,勇于开展非模式生物的探索研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陈雪梅寄语青年科研工作者延伸阅读: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8月16日上午,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揭晓。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邓宏魁获得“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开创了利用化学方法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改变细胞命运和状态方面的杰出工作。        邓宏魁在细胞重编程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2006年,山中伸弥及其同事发现,通过四种转录因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一发现标志着再生医学的新时代。然而,转录因子过表达的方法很难精确操控重编程效果,并且可能导致随机的基因整合和潜在的致癌基因表达,从而限制了其应用。        邓宏魁率先发展了使用化学小分子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C(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即CiPSC)的方法。他证明了CiPSC可以用于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小鼠(2013),并揭示了产生CiPSC的分子途径(2015,2018)。邓宏魁还建立了人类CiPSC诱导技术(2022a,2023),并证明了由人类CiPSC衍生的胰岛可以改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糖尿病(2022b),显示出CiPSC的巨大临床潜力。邓宏魁的原创性工作为细胞重编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将对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原文链接:https://news.pku.edu.cn/xwzh/f76d35428fa343a286f4ef95220e07b9.htm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24-11-19 17:07
清华新闻网10月26日电 10月19日,“单原子催化的机遇与挑战”——2024未来科学大奖与清华大学联合学术报告会在蒙民伟音乐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1984级校友、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代表、未来论坛理事、香港水木投资创始合伙人方方,2024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亚栋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刘磊主持。出席报告会的院士还有白春礼、陈懿、陈小明、陈仙辉、席振峰、谢在库、俞书宏、唐智勇、金涌、费维扬、范守善、段文晖、杨万泰、张希、程津培、张洪杰等。来自全国各高校、企业界、投资界的嘉宾,以及来自校内外的3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李路明讲话李路明代表学校向未来科学大奖组委会和学术界、企业界各位嘉宾长期以来对清华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对荣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李亚栋院士等表示祝贺。他表示,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自2016年设立以来,清华已有多位教师和校友荣获此奖项。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方方致辞方方表示,与李亚栋院士通过未来科学大奖连接,并在母校面对面交流,共同感知科学、探讨未来,感觉无限美妙。未来科学大奖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是具有学术公信力、社会公信力、国际公信力的科学奖项。希望学弟学妹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科学的敬仰,树立科学理想、传承科学精神,拥抱科学的春天。李亚栋作报告李亚栋作题为“单原子催化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从“单原子催化”的发现与概念的提出到近15年来单原子位点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及研究范式的建立切入,阐述了“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10年“单原子催化”的工业应用研究热点,探索工业催化的“新方法”和“新工艺”。李隽作报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隽是单原子催化概念的创始人之一,在题为“多相单原子催化的理论基础”的学术报告中,他聚焦“单原子催化”发展的前沿议题,从“单原子催化”起源、发展、前沿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带领大家领略了“单原子催化”世界的科学奥秘。王野作报告厦门大学教授王野在题为“设计和构筑基于单原子催化的高效高稳定性催化剂”的学术报告中,围绕“单原子催化”在重要催化反应中的应用逐一展开,介绍了单原子在不同催化过程中扮演的三类角色。圆桌论坛刘磊主持圆桌对话环节,陈懿、谢在库、陈仙辉、李亚栋、李隽、王野就探索科学路径、科研能力培养等话题与现场师生交流互动。活动合影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与未来论坛联合举办,清华大学化学系承办。供稿:化学系编辑:刘书田 李若梦审核:刘蔚如 黄思南原文链接: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7/114768.htm
清华新闻网 2024-11-19 17:02



登录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