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10月24日-25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圆满举办。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吸引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四位诺贝尔奖学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共同参与这一世界级的科学盛事。科学峰会旨在通过近40位顶尖科学家的前沿科学议题探讨与交流,打造超一流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为青年科研人员、创科人士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科学视野的大门,充分感受科学力量。首日聚焦:化学、生命科学与数学等科学创新科学峰会首日开展“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 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 “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专题研讨会活动。在“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作伟领衔,邀请南开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心元,围绕 “不对称卡宾插入”、“光催化与绿色化学”、“手性阴离子-铜催化自由基不对称反应”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在“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专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疾病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于君领衔,邀请拉迪儿童医院沃尔夫家族微生物组研究讲席教授Rob Knight,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教授Herbert Tilg,西湖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尧冰清,分别就“利用生态学与AI理解人体微生物组”“肝脏炎症在M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和胃肠肿瘤:从基础研究发现到临床转化应用”“乳腺瘤内菌对癌症恶化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主旨演讲与学术交流。在“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专题研讨会上,香港大学Edmund and Peggy Tse数学讲席教授、数学系讲座教授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莫毅明领衔,邀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Lawrence Ein,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崧,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Arnoldo Frigessi,分别就“复几何中的典范度量”“代数几何”“爱因斯坦度量”“肿瘤密度微分方程”进行主旨演讲与学术交流。次日聚焦物理、计算机科学以及科学奖项运营等课题10月25日,科学峰会聚焦“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三大专题。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未来论坛理事、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沈向洋在欢迎致辞中表示过去数月,组委会精心筹备每个细节,力求打造体现科学卓越与创新的盛会。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的国际化、多元化特色突出,是高水平的全球科学盛宴。未来科学大奖不仅是荣誉,更是连接全球人才的平台。如今,奖项愿景跨越亚洲、辐射全球,将助力年轻一代探索未知,开拓新的前沿。愿活动期间充满活力的交流、好奇心和集体灵感,能够为下一个十年的科学进步贡献力量。在“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环节,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朱经武讲席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杰出教授、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陆锦标作为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介绍了David Gross、Reinhard Genzel、Hitoshi Murayama、Steven M. Kahn、王贻芳几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200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理论物理学首席讲席教授David Gross以《基础物理学的前沿》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在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人们探寻着可能统一自然界所有力的基本原理,并努力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历程。讲座中,David Gross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应的若干理论解答。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慕尼黑大学物理学荣誉教授Reinhard Genzel教授以《四十年的历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提到,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一年后卡尔·史瓦西求得该理论方程在无旋转球对称质量分布情形下的解:质量足够致密时,光无法从事件视界内逃脱,中心存在质量奇点,“黑洞”理论概念由此诞生,后经彭罗斯、惠勒等众多学者不断完善。宇宙中黑洞存在的首批间接证据来自对致密X射线双星及遥远明亮类星体的观测。Reinhard Genzel教授重点讲述了自己与同事四十年的研究:通过长期精确观测气体和恒星运动(作为时空探针),探索银河系中心质量分布,证实存在一个质量为四百万倍太阳质量的物体,它必然是一个单一的大质量黑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MacAdams讲席教授、东京大学卡弗里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Kavli IPMU)Hamamatsu讲席教授Hitoshi Murayama以《大与小在暗物质中相遇》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宇宙中超过80%的物质并非由原子构成,而是以一种被称为"暗物质"的未知形式存在。暗物质的本质堪称当代基础科学领域最重大的未解之谜。这种极可能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却在我们今日所观测的恒星与星系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以极其显著的方式连接着微观与宏观世界。本次演讲中,他追溯了人类获得这一认知的科学历程,探讨暗物质存在的理论依据,并阐述其通过实验与天文观测探寻暗物质的最新进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院长、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Steven M. Kahn以《观测宇宙》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薇拉·C·鲁宾天文台是一座大孔径、宽视场的光学望远镜,其设计目标是通过六个光学色带对整个南天半球进行时域巡天。在超过十年的运行期内,鲁宾天文台将开展“时空遗产巡天”(LSST)项目,对南天所有暗达约25星等的天体进行近千次成像。由此产生的数据库将支持多种互补性科学研究,包括绘制太阳系内数百万小天体的轨道,以及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性质进行限定。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共同资助建设的鲁宾天文台近日已竣工,目前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入科学运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教授以《中微子在粤港澳大湾区》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微子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起源于2003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粒子物理领域的首次合作。得益于各自不可或缺的贡献,大亚湾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首次测得其振荡幅度,为粒子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继任者——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15年开建,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已于今年8月开始运行取数。JUNO瞄准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可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研究超新星、太阳和地球中微子,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成为未来中微子实验的标杆。JUNO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也推动了国际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环节,香港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首任院长,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和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SIAM Fellow),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马毅作为本环节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介绍了朱军、谢赛宁、曲庆、吴佳俊几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清华大学博世AI教授、IEEE/AAAI Fellow、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朱军,以《生成式AI:从虚拟到现实世界》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高维数据的底层分布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为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奠定了基础。朱军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开发面向虚拟世界内容的大规模生成模型方面的工作,涵盖图像、视频和3D内容等实例。此外,他还介绍团队在具身视频基础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该模型能够充分挖掘“数据金字塔”,并利用互联网规模的视频数据,实现对双手操作任务的强大泛化能力,展现出构建具身基础模型的巨大潜力。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谢赛宁以《多模态未来:通向超级智能的超级感知之路》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了其与团队近期在以视觉为核心的多模态学习方面的工作,目标是突破纯粹依赖语言符号的智能,迈向能够更好联系视觉、空间和真实世界环境的理解。他重点介绍了塑造这一未来的三个方向:(1) 学习可扩展的视觉表征,在减少语言监督依赖的同时建立与环境的联系;(2) 重新思考评测基准,并把视频作为一种丰富媒介,用于空间“超级感知”和下一代多模态应用;(3) 探索多模态学习与生成模型的融合,这一趋势正在迅速改变整个领域。整体而言,这些方向指向一个多模态的未来,它不仅更贴近真实、更具扩展性和生成性,而且与现实世界的应用日益紧密相连,产生广泛而切实的影响。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曲庆以《关于机器学习中简约性的探索》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深入探讨了“简约性”这一概念——也就是简洁与最小化原则——在现代机器学习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研究了如何借助低复杂度结构,诸如稀疏性、低秩性以及低维流形等,来增强高维学习任务中的泛化能力、计算效率以及可解释性,其中既涉及理论基础,也包含实际应用,尤其介绍了深度表示学习与生成建模方面的最新进展。曲庆教授从现代数据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原则,强调了简约性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归纳偏置,在引导实现高效且可靠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兼)吴佳俊以《通过物理本质理解视觉智能》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探讨了近期在机器视觉理解、重建与生成方面的工作及与物理本质的联系,介绍并对比两条技术路径:利用物理本质作归纳偏置,或将预训练视觉基础模型锚定于(或从中提取)物理本质,并展示了最新视觉智能系统,该系统凭单张图像或视频就能推断物体特性与场景上下文,还能用于可控的四维视觉世界理解、生成与交互。在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跨模态学习与模型泛化”“ 语言与多模态学习的融合”“数据收集、模型评估与挑战”等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专场环节中,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讲座暨杰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及艺术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咨询委员会轮值主席张懋中作为主持嘉宾,分别邀请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名誉教授、国际工程科学院院士、唐奖教育基金会首席执行长陈振川,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挪威知识驱动机器学习研究中心Integreat主任、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国际统计学会(IS)会士、阿贝尔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Ingrid K. Glad,斯德哥尔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前主席Thors Hans Hansson,以色列理工学院Benno Gitter化学讲席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沃尔夫奖基金会理事、以色列化学学会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Ehud Keinan,台湾师范大学及台北医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唐奖教育基金会董事曾志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IEEE荣誉奖章评选委员会主席、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IEEE基金会董事张念坤,围绕“科学奖项的价值观与可持续性”“科学奖项的社会影响与青年培养”“跨领域合作与科学生态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科学精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奖项运作的务实建议,为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嘉宾们认为,科学奖项的设立需具备前瞻性与战略眼光,通过构建严谨的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保障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奖项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全球化与多样性层面,奖项应主动优化提名机制,积极邀请女性科学家参与,并注重地域平衡,以提升包容性与代表性。评审机制方面,委员会成员需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避免单一学术群体长期主导评选,从而保持评审视角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跨代际知识传承被视为科学奖项的核心使命之一。嘉宾们强调,需鼓励青年科学家保持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既有范式,同时呼吁学术界打破“论文数量至上”的评价标准,将关注点回归科学发现的本质颠覆性与长期价值。在奖项生态建设方面,可通过跨机构联合颁奖、学术论坛等形式深化合作,有效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与学术辐射范围。此外,科学传播需强化与公众的互动,通过数学竞赛、青年对话等创新形式,激发社会对基础科学的兴趣与认同。
2025-10-25 19:46
新闻发布会MORE +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6日公布2025年获奖名单。季强、徐星、周忠和因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得“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因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季强、徐星、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1868年Thomas Huxley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以来,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1970年代,John Ostrom重新复活该假说,并提出鸟类源自一种小型虚骨龙类恐龙。1990年代,季强和陈丕基(已故)分别报道了发现于中国辽西地区的世界上首例带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开启了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的序幕。徐星和周忠和发现并研究了一系列从恐龙到鸟的过渡物种。他们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的系列工作将“鸟类起源于恐龙”从假说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季强,1951年出生于中国江苏,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徐星,1969年生于中国新疆,200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学位。周忠和,1965年生于中国江苏,1999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方忠、戴希、丁洪,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方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戴希香港科技大学丁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Weyl半金属等。与此同时,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方忠,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省, 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戴希,1971年生于中国浙江省,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丁洪,1968年生于中国湖南省, 1995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获得物理博士学位。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卢志远,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卢志远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卢志远博士率先开发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包括高密度每单元4比特NVM存储、微缩至深度纳米的BE-SONOS器件、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具备片上自修复功能的高可靠性存储,以及先进的三维NOR闪存技术。基于这些关键发明,卢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新一代NVM存储产品,并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的未来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卢志远,195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市,1977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三)主要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做出了原创性且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工作。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22日- 26日在香港举行,来自全球的世界级科学家,将在科学峰会上共同探讨前沿科学议题,分享最尖端的科学资讯和前瞻视角;科技论坛、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年会则着重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创新探讨;青少年对话获奖者在香港科学馆举办,获奖科学家将分享科研心路历程、激励科学梦想;最值得期待的高光时刻——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完)
2025-08-06 01:49
直播时间:2025年8月6日10:00手机可扫码观看视频号直播/回放2025年8月6日(星期三)上午10:00,未来科学大奖将在北京、香港两地共同举办2025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正式揭晓2025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并就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进行官方发布。
2025-08-04 13:00
8月16日,2024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香港两地隆重举行。京港两地共同见证获奖人的揭晓及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的发布。11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盛大颁奖典礼活动当天,香港会场与北京会场连线,对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表示祝贺,随后在香港会场正式发布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图:香港会场与北京会场同频连线据介绍,10月30日-11月3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携手香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周将再次落地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亲临发布会现场致辞。他表示,非常高兴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能够再度合作,在今年十月底再次于香港举办大奖周活动,共同打造一场高质量的国际科技盛会。孙东教授指出,香港拥有多所世界顶尖学府,人才济济,科研实力雄厚,加上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我们有足够条件举办更多大型且具影响力的国际科创盛事,发挥“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促进国际科创交流。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的主题是“年度科学盛事,启迪未来之光”,它不单是一个世界级科创活动,也是香港下半年的年度盛事之一。我很有信心,在各方的支持与参与下,香港的大奖周将会成为香港盛事之都的一个亮眼品牌,传承科学精神,启发科创智慧,为推动环球科创合作贡献力量。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介绍了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的日程安排、嘉宾阵容与科学课题设置。她表示: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由10月30日的“科技论坛”、10月31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年会”、11月1-2日的“科学峰会”、11月3日的“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组成。其中,“科学峰会”将有众多来自海内外的重量级嘉宾出席,包括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利斯特教授(Prof. Benjamin List)、菲尔兹数学奖得主叶菲姆·泽尔曼诺夫教授(Prof. Efim Zelmanov)以及沃尔夫奖得主彼得·佐勒教授(Prof. Peter Zoller)等。同时,10月4日至11月4日期间还将在香港科学馆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未来科学大奖科普展览”,通过介绍历年获奖者的科研成就,激发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的热情,吸引他们投身于科技创新,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未来论坛理事会2024轮值主席、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在现场表示, 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荣登香港“年度盛事”,从7月到11月,多个主题活动将云集世界各地的学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创新人才、青年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畅想与探索未来,点燃下一代对创新的激情。她代表主办方向香港特区政府、特别是创科局、创科署、康文署、香港科学院、香港太空馆、香港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对未来科学大奖一系列科学活动的坚定支持与认可表示最深切的感谢。“正是因为有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在香港成功举办这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盛会,为香港、中国内地以及亚洲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她表示。
2024-08-21 18:26
获奖人专访MORE +
不断探索生命的奇迹(人民日报|院士新语)作者:徐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新的化石发现、新的技术应用都在为解开生命演化的谜题持续提供线索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学术界有关恐龙和鸟类关系的争论就一直延续,古生物学家们尝试追寻鸟类演化的证据。从19世纪赫胥黎首次提出鸟类可能源自恐龙,到20世纪后期一系列关键化石证据的发现,科学家们逐步“拼合”出生命演化的壮阔图景。在这漫长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我国古生物学家有诸多的突破性发现,为“鸟类起源于恐龙”这一假说提供了坚实证据,有力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生命演化的认知发展。证明鸟类和恐龙的进化关系,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羽毛,即羽毛是怎样演化而来?二是飞行,即鸟类是如何演化出飞行能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阿根廷学者提出,如果恐龙演化成了鸟类,那么身上应该长着羽毛。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辽西地区接连发现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该假说才被印证。2003年发现的“顾氏小盗龙”化石,其前后肢分布类似鸟类羽毛,表明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飞行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2005年在内蒙古发现的二连巨盗龙化石,则是迄今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进一步证实了羽毛在鸟类演化中的关键作用,说明羽毛并非鸟类独有,而是在恐龙演化阶段就已出现并逐渐发展。这些化石精准且完整地保存了精美的羽毛结构,彻底打破了此前认为恐龙为“鳞片覆盖”的固有认知。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推测,羽毛最初或许并非用于飞行,而是为了保温或进行种内展示。同时,对比恐龙与早期鸟类的骨骼结构,如叉骨、胸骨、前肢关节等,科学家们发现,两者存在高度的相似性——恐爪龙的爪部构造、小盗龙的飞羽排列,与始祖鸟等早期鸟类几乎一致,这种骨骼结构上的连续性,同样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在飞行演化的论证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正在跟清华大学团队合作,采用机器人的方法来研究小盗龙的飞行行为。虽然在这个方向上有些问题仍在探索,但我们已经通过系统的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与鸟类间的联系,明确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演化支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古生物学研究也有了新的助力。过去,只能通过地质图探寻化石分布、参考当地居民提供线索等传统方法寻找恐龙化石。如今,我们也开始运用卫星导航数据、地质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等全新方法,推测化石分布密集区,更好地寻找恐龙化石。此外,化石证据与多学科研究相互结合、相互印证,也为更加精确地描绘“生命之树”上这一关键分支提供支撑。比如,借助CT扫描、同步辐射等先进技术,我们已能够深入观察化石的内部结构,“透过”化石看到恐龙的骨骼生长线、羽毛印痕的微观特征等,从而更加精准地揭示恐龙向鸟类演化时生理结构的渐变过程;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也与古生物学深度融合,通过对比现代鸟类与恐龙的基因序列,科学家们发现,调控羽毛发育、飞行能力的基因存在明显的演化关联,从分子层面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不断推进,新的化石发现、新的技术应用都在为解开生命演化的谜题持续提供线索。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生命演化的认知,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窥探地球生命发展的奥秘。做基础科学研究的都有这种体会,就是科学发现的乐趣,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苦的,但这也恰是古生物学的魅力之一。恐龙演化成鸟类的故事,只是地球生命演化“史诗”中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答案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而每一次探索,都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的伟大、自然的奇迹。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1日 第 19 版) 何旭、谷业凯采访整理原文链接: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50140677-500007065144
人民日报 2025-09-01 17:21
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133期,对话理论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戴希。嘉宾简介:戴希,理论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从事强关联电子材料、计算材料科学、量子磁学、超导体和非常规超导体方面的研究。最早找到的Bi2Se3、Bi2Te3材料都是对称性很高的,是性能最好的几类拓扑绝缘体之一。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我国走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整体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要主动寻找一些“离经叛道”的问题,开拓新的赛道、新的科研方向。出品|搜狐科技作者|周锦童编辑|杨   锦近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方忠、戴希、丁洪获“物质科学奖”,以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做科研要保持‘平常心’,也要对未知世界保有好奇心,不断向前走,总有较大几率找到那颗珍贵的‘宝石’。”戴希在会后对搜狐科技等媒体如是说。初见戴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乐观,也很幽默,似乎打破了理论物理学家的刻板印象。谈及获奖,他坦言喜悦之余,更强调这项成果并非“从天而降”或“梦中灵感”,而是凝聚态物理发展的自然延续。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幸做出了一点贡献。1AI是运动员,我们是教练戴希首先回顾了这一研究发现的历程。拓扑绝缘体的研究源于凝聚态物理理论的逐步发展,2000年左右,凝聚态物理中一个很大的研究热点就是自旋电子学,研究自旋和轨道的相互作用,比如怎么出现自旋流、自旋输运等现象。后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绝缘体中电子会被原子核紧紧束缚着,无法自由移动,既然电荷不流动,那么会不会出现自旋流动?这时,一些科学家意识到,或许有一些能带结构,可以用拓扑特性去表征,而具有拓扑特性的能带即使电子不会在体内流动,也会通过表面流动,从而贡献自旋流。“这方面有很多理论性工作,对我们启发比较大的是张首晟和祁晓亮的研究,他们把能带结构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考虑了一个对称性非常高的能带结构。对称性越高,模型中可变参数越少,刻画其拓扑性也就相对容易。”戴希解释道。“我们做搜索的时候,先在理论上有了高对称性的模型,这样搜索的参数空间很小,大致可以知道一个材料的能带结构具有拓扑特性会长什么样子。这些特性指导我们去寻找可能的材料:最早找到的Bi2Se3、Bi2Te3材料都是对称性很高的三维强拓扑绝缘体,哪怕到现在也是性能最好的几类拓扑绝缘体之一。”随后,戴希和团队从Bi2Se3、Bi2Te3这些比较高对称的拓扑绝缘体出发,把对称性慢慢降低,自然模型参数随之变得复杂。但凭借从简单系统积累的经验,他们成功应对了这些复杂的问题,最终完成了高通量的计算搜索。如今,已能找到数千种拓扑材料了。要知道,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但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犹如“大海捞针”。正是戴希和方忠发展出的这一整套计算方法,才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外尔半金属等。他们建立的拓扑能带搜索方法,明确了计算步骤、特征提取要点及拓扑性判断依据,将这些完整信息交付AI后,AI便可完成整体搜索。戴希说,他们相当于AI的教练,通过高效的方式教会AI这个“运动员”,让它去参加奥运会拿奖牌。“到现在为止,AI的这些知识都是上千年的人类文明教会给它的,如果有一天AI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独立发展出新的理论,那人类文明就要进入下一个篇章了。”他笑着对搜狐科技说。2在铁基超导中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当然,戴希团队的研究也遇到了许多难点。他称,最大的技术难题就如何从电子波函数中提取出拓扑特征来,固体中的电子波函数里包含大量的复杂信息,预测它的拓扑特性,就要从巨大的信息库里提取最有用的关键特征,而哪些特征是最关键的、如何提取,这些都是难点。“研究中,我们发展了一套叫Wilson Loop的方法,这种计算能带数值的方法。可以将能带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哈密顿量问题,从大量波函数信息中提取出关键特征,进而对材料的拓扑电子态做完整分类。”戴希介绍道。为了更好地理解拓扑电子态,戴希还引用了MIT教授文小刚的比喻:电子移动时像在跳“华尔兹”,这种特殊的舞步每三拍转一圈。拓扑电子态分很多类型,比如拓扑绝缘体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态等。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态里面,陈数可以等于1、2或3。等于1时,相当于每三拍转一圈,等于2时,每三拍转两圈,转一圈有一圈的跳法,两圈有两圈的跳法。此外,量子霍尔效应还需要在电子“跳舞”的过程中引入一个“指挥”,就是外磁场。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是不需要“指挥”,电子也可以自发地“跳舞”,而且和有“指挥”时候跳的舞很类似。除了理论启发,戴希也常从实验中获取灵感。实验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他会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找到符合现象的理论解释。这方面,他颇为得意的是与波士顿学院汪志强教授合作的“量子的反常磁通”。这一现象最早由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潘庶亨在STM实验中发现。铁基锡是一种非常好的铁基超导材料,但其中过量的铁会形成杂质,潘庶亨在杂质中观察到零能束缚态,超导态中出现这一现象,很可能是马约拉纳零能模。虽然他在2012年左右就看到了这一现象,但一直没有得到解释。“这就像发生了谋杀案,一直找不到凶手,需要把‘嫌疑犯’都列出来,再一个一个排除。都排除掉后,剩下的哪怕再不可能,也是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们就提出:铁杂质诱导出了磁通,在超导集成体中自发产生了一根磁通线,最后找到了‘凶手’,在铁基超导中发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戴希形象地比喻道。3要主动寻找“离经叛道”的问题当被问及我国理论物理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时,戴希表示:“特定研究领域中,我国有不少亮点工作,处于较领先位置,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还需继续努力。”在他看来,美国每个细分领域都可以找到国际一流人才,有些人才甚至不在MIT、斯坦福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学,在一些不知名的大学里也有“大牛”。而我国尽管在几个尖端的领域里比较领先,但人才储备仍有差距。“一味的卷,是卷不出创造力的”。戴希直言:“卷其实就是竞争激烈,必须在几个非常狭窄的赛道上努力,所以我们要开拓新赛道、新科研方向,这也符合我们学科发展大趋势。单纯集中在几个赛道上,也不见得能找到最优解。”在他看来,如何鼓励年轻人开辟新领域,是出给管理部门的难题。从国内外科研环境看,这并不容易。“毕竟要发顶级期刊、要符合编辑口味,青年学者压力也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我刚到物理所的时候,也感受过这种压力,确实需要在热门领域做工作,但过了那个阶段后,逐渐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站住脚了就可以考虑开辟新赛道了。”“主动寻找‘离经叛道’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在传统理论框架里得不到解释,听起来好像又很反常,但往往能最大地激发我的研究兴趣。”戴希如是说。谈及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他认为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让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方向,而不是逼着他们报补习班、参加奥赛,把兴趣压缩在几个非常窄的赛道。“我前段时间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科普博主,可能还在上高中,甚至初中,记得有几个高中生用3D打印了一架飞机模型,可以完全用太阳能驱动。这一整年,除了太阳能电池外,他们还学会了飞机的空气动力学、编程、自动控制、流体力学等知识,让我印象深刻。”他举例道。未来四五年,戴希称会把拓扑电子结构的研究从单电子态拓展到多电子态,拓扑超导材料也是下一步挖掘的重点。此外,电子流体力学也是他关注的重点。某些情况下,金属中的电子可以看成某种流体,这种电子流体可能会在电场或磁场的驱动下,形成某种时空间拓扑结构,比如里面会产生漩涡等等。“如果把电子气体看成流体,它跟大气非常像,拿激光照一照,把局域的温度升起来会产生一个漩涡,那会不会产生台风?跟大气物理的类比,会帮我们想象出许多有意思的电子运动新模式。”戴希对搜狐科技表示。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fYE1tqeKUlGyeZSjxX_lA
2025-08-29 20:36
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131期,对话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卢志远。嘉宾简介:卢志远,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科技总监,欣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内存是晶体管加电容器的组合结构,硬盘是电磁原理,而闪存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晶体管,通过电子的有无实现存储。闪存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来进行写入和擦除操作。通过将原子重新排列、恢复原位的修复方式,可以大大延长闪存的使用寿命。光盘在高温下非常不稳定,硬盘怕震动、怕摔,适用于固定环境,现在由于自我修复机制的发明,闪存非常适合应用在太空、高原、偏远地区、无人系统等极端环境中。出品|搜狐科技作者|常博硕编辑|杨   锦近日,国际半导体专家、75岁的华人物理学家卢志远,获得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项主要表彰其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贡献。在新闻发布会后,卢志远向搜狐科技等媒体解释,他的发明,能够让闪存技术的寿命从原本的1万次擦写延长到1亿次甚至更多。而这一成果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材料的细节理解和对物理机制的深入探究。从物理学入门,到投身半导体研究,卢志远的科研路径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理解事物的本质,再寻找改变它的方式。他说,半导体这种既非导体、又非绝缘体的材料,其导电性能可以变化10的18次方,这种特性让他着迷至今。早年在贝尔实验室的经历,又让他深刻体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之间的互动。1989年,卢志远主持的“次微米计划”正面临集成电路行业极限挑战。最终,团队成功将器件工艺推进到纳米级别。在产业,他的研究几乎覆盖了易失性及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材料、器件和系统全链程。谈及基础科学人才,他认为中国科研在过去二三十年的投入已经培养出大量优秀科研人才,他们视野开阔,正值黄金阶段。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两个方面,中国都已具备强劲的竞争力。AI的发展也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AI对算力的需求以每年2.5倍的速度增长,他认为,这种对算力的需求推动了存算合一、3D堆叠等新方向的探索,也使得材料与结构的根本性创新更加迫切。“很多人觉得搞基础研究远离现实没什么用,但实际上所有技术的根都在基础科学里。”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要着急寻找答案。”他认为,我们不能只培养会考试的学生,而要培养能提出问题的人。正如他儿时自己去验证世界的物理规律,这种主动探索的习惯,成为他此后几十年科研之路的起点。以下为此次对话精编:媒体:首先能否请您科普一下,闪存和传统的硬盘、内存在原理上有什么区别?卢志远:传统硬盘是利用磁的原理,把磁性材料的导向设为上或下,分别代表0和1。内存则是采用一个晶体管加上电容器的结构,有电的时候可以读写数据,但只要电源断掉,所有的数据就都会消失。闪存的原理不同,我们把电子放进一个“盒子”里,有电子就当作0,没有电子就当作1,但这个过程较慢,就像写字时需要先擦掉再重新写。闪存擦除不是逐字擦除,而是一次擦除一个区块,比如一个区块有1000个字,它会一次全部清除,这也是“闪存”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三者所使用的物理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内存是晶体管加电容器的组合结构,硬盘是电磁原理,而闪存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晶体管,通过电子的有无实现存储。媒体:决定闪存的使用次数和容量密度这两个指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卢志远:密度的提升取决于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内摆更多的信息单元,这需要将元件做得更小。而擦写次数的问题就像在纸上反复写字、擦字,纸最终会损坏。我们希望每次擦除都“温柔”些,甚至在它快坏之前能进行修复。我们通过新的发明,使得原本只能使用1万次的闪存提升到1亿次、甚至100亿次都不会坏。关键技术就是“自我修复”。当闪存元件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损伤,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修复”它,就像把拉歪了的原子结构扶正一样。这需要我们对机制和材料的深刻理解,才能找到其中的诀窍。媒体:您提到的“自我修复”是如何实现的?是否需要人工操作或外部介入?卢志远:我们是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来进行写入和擦除操作。就像“穿墙人”一样,电子在没有门窗的情况下也能穿过墙壁。但多次穿越会导致墙体结构损坏。我们的做法是,在墙即将被损坏之前进行加热。热会让被撞歪的原子重新排列、恢复原位,就像新的一样。我们做的实验中,已经能做到1亿次的擦写而不损坏,甚至还有学术杂志称这种技术为“Flash Forever”,意思是“永不损坏的闪存”。媒体: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难的地方是在材料还是工艺?卢志远:最关键的还是对材料的细节理解。我们要知道原子被撞歪之后歪成什么样还可以恢复,歪得太厉害就不行。就像橡皮筋拉得太久会断,我们要确保是在“可恢复范围”内使用。掌握这些物理和材料特性,才能精确控制修复的节奏和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媒体:可否简要分享一下您走上学术道路的经历?为何选择在半导体和存储领域扎根?卢志远:我原本学的是物理,对半导体材料非常感兴趣。它既不是导体,也不是绝缘体,而是处在两者之间,导电性能可以变化10的18次方,非常神奇。过去我们并不能很好理解半导体的性质,直到量子力学的发展,才让我们有能力去解释它的行为。当你理解了这些基础原理后,自然就会去思考如何应用它。1970年代我在大学和研究所学习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集成电路(IC)的发展,我几乎是和它一同成长的,因此就扎根在这个领域。媒体:1989年是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重要节点,是否有某种契机促成这个转变?卢志远:1989年恰逢集成电路技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当时技术界普遍认为IC尺寸缩小已经接近极限,特别是一微米以下的缩小,被认为是不可突破的屏障。我当时在工业技术研究院主持的项目叫“次微米计划”,目标就是要突破这个一微米极限。我们后来确实成功突破,并且一路缩小到了纳米级别(1微米=1000纳米)。这也标志着半导体领域从基本科学走向高科技应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决定进入产业,把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媒体:我们知道非易失性存储和易失性存储目前是两套体系,一个快但易失,一个慢但可长期保存,未来有可能将二者融合吗?卢志远:这是所有做IC的人都梦寐以求的目标,我们称之为“圣杯”。大家都希望有一天能既拥有内存的速度,又拥有闪存的数据保持能力。但目前来看,还没有明确的突破路径。我们做过尝试,比如采用新材料相变化内存,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是比内存慢大约100倍。要真正实现快和稳定的统一,必须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结构,这仍是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媒体:您能否展望一下未来10到20年,半导体领域可能有哪些具有颠覆性的突破?卢志远:我认为最重要的突破可能出现在“存算合一”领域,也就是让存储器本身具备计算功能,就可以大幅减少数据搬移,提高效率并节省能耗。现在业界已经在尝试靠近这个目标,比如GPU配合HBM就是一种存算配合的做法,下一步就是完全的融合。媒体:您刚才提到在几十年前大家曾认为“一微米”是物理极限,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纳米时代,您认为何时能突破纳米级的物理极限?卢志远:突破纳米级极限,最大的障碍其实是光刻机。现在最先进的光刻技术是EUV(极紫外光),波长大约3纳米左右,按物理原理,它的解析度也只能做到这么小。虽然我们通过各种优化,可以做到2纳米甚至1纳米,但再往下,就不行了。要发展新一代光刻机,可能还需要20到30年,在此之前,产业界采用的是“堆叠”策略,这种方式让我们暂时规避极限,但从根本上突破,依旧需要新的光源、光学材料和系统工程。媒体:有专家评价您的研究是在用物理创新重构存储器的形态。您怎么看待“弯道超车”?我们是否能借助这项技术在全球实现反超?卢志远:从科学角度来看,确实可以“弯道超车”。当我们遇到传统路线的瓶颈时,就回到物理原理出发点,重新思考结构设计,这能让我们找到别人没找到的路。但从产业角度,弯道超车就难得多。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产业投入巨大,若彻底改变架构,原有设备就报废,成本太高,而且量产良率等的学习曲线费时甚长。第二是客户不愿改变。例如CPU、系统软件、主板等都是为现有结构设计的,若你变动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产业上倾向于“缓弯”或“斜道小超”,但在学术上,我们仍应大胆探索,走在前面。媒体:在材料、器件、系统三个层面协同推进时,是否做过关键技术取舍?可否分享一些例子?卢志远:这是产业落地中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的发明只是系统中的一个component(组成部分)。系统成本、功耗、效率都影响最终采用与否。比如我们本来做的闪存有16条输出管脚(parallel I/O),但我们后来选择只保留1条(serial I/O),看似退步,实际上系统整体更省钱,主板走线减少、电路简化,客户更喜欢这种设计。媒体:您长期在国际一线科研圈活跃,您怎么看中国在基础研究或产业落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卢志远:中国这几年在国际高水平会议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我认为这是过去二三十年国家对教育和科研投入的结果,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批人现在正值三四十岁的黄金阶段,科研能力强、视野宽、条件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我认为未来中国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方面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值得国际同行尊敬。媒体:半导体存储技术当前仍面临哪些挑战?未来有哪些我们可以期待的突破?卢志远:供需不稳定导致存储器产业震荡大。比如一台2万美元的车因缺一颗2元的IC而无法出货,以致售价暴涨;而某段时间产能过剩,又导致芯片贱卖。这样的大起大落让企业很难长期稳定发展。媒体:AI的崛起对半导体存储器会产生哪些影响?卢志远:AI数据量庞大,需要高速、高密度、稳定的存储器系统。我们测算AI对算力的需求每年以2.5倍的速度增长。GPU与HBM(高带宽内存)的结合、高性能非易失性存储器、冯·诺依曼结构优化,存算合一的实现,都成为新一代AI系统架构的基础支撑。媒体:您曾多次提到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能否谈谈您对教育的看法,特别是在启发创造力方面?卢志远: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思考。我们不能只培养会考试的学生,而要培养能提出问题的人。我特别鼓励年轻人在面对复杂系统时,不要急着找答案,而是先问: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别的可能?这种训练,是科研最宝贵的素养。我的父亲是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的专家,他不会要求我和弟弟学习矿冶专业,也不会主导我们的学习方向,但是他常常会带着我们参加不同学会举办的各种参观活动或年会,虽然我们年纪小,可能看不懂其中的技术专业,但长期身处这种环境氛围中,让我们从小就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与思考力。也正因为这种从小养成的能力,在80年代集成电路崛起的时机,我就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半导体产业,把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u0w0egcKZ_dESnIvWRbcA
搜狐科技 2025-08-19 18:51
你好,科学家MORE +
《科学•创未来2》Future Minds2024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圆桌对话播映日期: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19:30-21:40科学颁奖典礼不单是为了表扬科学家的杰出科研成就,更希望创造平台,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聚首一堂,互相启迪,并借着科普活动把知识推广到各层面。获得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四位科学家(邓宏魁教授、张涛教授、李亚栋教授、及孙斌勇教授),举行了一场圆桌讨论会,交流科研心得之余,并用浅白语言向大众介绍前沿科学的发展。精彩内容包括:获生命科学奖的邓宏魁教授,讲述他如何以「细胞重编程」技术,实现治疗糖尿病等长期疾病的梦想;获物质科学奖的张涛教授、李亚栋教授,分享他们透过「单原子催化」研究,为化学工业、生物研究开僻更丰富的催化剂发展道路;获数学及计算机科学奖的孙斌勇教授,则以活泼的比喻,介绍当代数学中最令人困惑的「群」研究。讨论会由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王强主持,是一场荟萃科学、人文、通识的思想盛宴。
2024-12-27 18:02
未来科学大奖今年第二场“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上周六(8月10日)于香港科学馆举行,邀请了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副院长莫毅明教授主讲,与学生分享读数学有趣之处,并与今年中学文凭试“榜眼”黎信谦对谈读数学的出路。莫教授鼓励有志在科学发展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发挥,将兴趣发光发亮。香港科学院副院长莫毅明教授(中)、香港科学馆馆长(科学推广组)徐志文(左)及香港太空馆馆长何万雄(右),及200名学生及家长参与第二场“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莫毅明:做学问要触类旁通数学追求「真善美」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副院长莫毅明教授鼓励学生要多接触世界,并学习不同的学科,增加自己的想像力。(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早年游学美国,1994年返港担任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的莫毅明,在活动中谈及数学的“终极目标”,他认为数学是追求“真善美”,并将数学与文学作比较,“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以公式来证明抽象的理论,而文学则以诗词歌赋来抒发情感,两者的意念是不谋而合”;而做学问要触类旁通,也要“文理兼备”,换言之要学习不同的学科,包括语言、艺术及哲学等,从而增加自己的想像力。他以“梦想唤起希望,深思迈向未来”寄语学生要有宏大的目标,努力并持之以恒,便能获得成果。今届年文凭试“榜眼”、来自圣若瑟书院的黎信谦(右)与莫毅明教授(左)在活动中交流互动。(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本次活动有约二百名中学生参与,包括来自圣若瑟书院的中学文凭试“榜眼”黎信谦获邀担任活动互动环节主持人,并与莫毅明教授对谈。即将到英国帝国学院攻读数学及统计学的黎信谦提及数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莫教授指出,数学是一门非常广阔的学科,有很多科学应用都倚靠纯数学作为基础理论,如现时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技术,相信数学科毕业生在各个领域上都会有发展空间。他又希望,有志在科学发展的学生,能够将兴趣变成能力,并得以发挥,共同推动世界进步。2024未来科学大奖将于本周五(8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届时北京和香港两地将同步连线直播揭晓得奖名单。
2024-08-14 11:28
7月30日,作为2024未来科学大奖在港系列首场活动,“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科普讲座在香港太空馆举行,吸引近200名学生及家长参与。活动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香港科学院、香港太空馆共同举办,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香港科学馆馆长 (科学推广组)徐志文、香港太空馆助理馆长彭翠虹、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共同出席本场活动。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右二)、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左二)、香港科学馆馆长(科学推广组)徐志文(左一)、香港太空馆助理馆长彭翠虹(右一),及200名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首场“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Hello Scientists你好科学家”科普活动。其中,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之称的卢煜明教授与学生谈科学家的人生规划,并与其中学师弟、超级状元廖俊翔交流人才发展。卢煜明:科学探索融入日常生活现场,科学家与青少年们共同观看了卢煜明教授的纪录片,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生经历、获奖科研成果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鼓励学生,要从日常生活中探索科学。卢教授分享了自己发现无创产前检测时的趣事和挑战,以及如何将技术应用在癌症早期筛查和研究脑退化症之上。他表示,科学探索是融入日常生活之内,需要洞悉一些看似没有关系的现象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他在煮即食面和看电影时突然得到灵感,启发他想到孕妇血浆内存有高浓度胎儿DNA,随后帮助他开创了“无创产前诊断技术”。他指出,学术研究与市场应用要有协同效应,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日常生活,才能成为帮助他人的力量。卢煜明教授有着医生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他将自己视为医学和科学的桥梁。“作为医生,我知道病人需要什么。而作为科学家,我知道现在的科学可以做到什么。我希望把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发明一些新的方法去帮助病人。当然,现在作为香港科学院的院长,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更好地培养年轻科学家,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超级状元问人才留港卢教授乐见香港科研“有收成”来自圣若瑟书院的“香港中学文凭试-超级状元”廖俊翔获邀担任本次活动互动环节的主持人,有机会与其“师兄偶像”卢煜明教授同台近距离对谈。2024年文凭试超级状元、来自圣若瑟书院的廖俊翔(右)与同校师兄卢煜明教授(左)在活动中交流互动计划留港入读医科的廖俊翔,与卢教授关于人才留港发展交流观点。卢教授表示,得益于政府近年大力投资科研项目,香港的科研气氛愈见浓厚,香港科研绝对有优势,相信“投资会有收成”,也乐见近年有更多青年人从事科研工作,令香港也有更多科学成就获得殊荣。而围绕科学家需要哪些“核心要素”的问题,卢教授表示,现在的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他建议年轻人在打基础的时候,不要过早地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而应该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与知识面,打好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任詠华:科研工作对科学家来说是一种精神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教授视频致辞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任詠华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做科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科学家来说,它是一种兴趣、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面对失败,如何勇敢挑战,真诚努力、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虽然未来同学们不一定都会成为科学家,但今天感受到的科学家精神,绝对可以鼓舞大家前行。希望同学们在各自感兴趣,有热情的领域里,努力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她谈到。8月16日,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将于京港两地共同举行,届时正式揭晓2024年“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名单,并就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议程进行官方发布,敬请期待。
2024-08-02 11:28
年报与审计报告MORE +
2022年审计报告2022年年报
2023-03-01 16:19
2021年审计报告2021年年报
2022-03-01 16:19
2020年审计报告2020年大奖年报
2022-03-01 16:19
更多MORE +
10月24日-25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圆满举办。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吸引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四位诺贝尔奖学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共同参与这一世界级的科学盛事。科学峰会旨在通过近40位顶尖科学家的前沿科学议题探讨与交流,打造超一流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为青年科研人员、创科人士开启一扇通往未来科学视野的大门,充分感受科学力量。首日聚焦:化学、生命科学与数学等科学创新科学峰会首日开展“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 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 “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专题研讨会活动。在“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作伟领衔,邀请南开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心元,围绕 “不对称卡宾插入”、“光催化与绿色化学”、“手性阴离子-铜催化自由基不对称反应”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在“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专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疾病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于君领衔,邀请拉迪儿童医院沃尔夫家族微生物组研究讲席教授Rob Knight,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教授Herbert Tilg,西湖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尧冰清,分别就“利用生态学与AI理解人体微生物组”“肝脏炎症在M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和胃肠肿瘤:从基础研究发现到临床转化应用”“乳腺瘤内菌对癌症恶化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主旨演讲与学术交流。在“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专题研讨会上,香港大学Edmund and Peggy Tse数学讲席教授、数学系讲座教授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莫毅明领衔,邀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Lawrence Ein,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崧,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Arnoldo Frigessi,分别就“复几何中的典范度量”“代数几何”“爱因斯坦度量”“肿瘤密度微分方程”进行主旨演讲与学术交流。次日聚焦物理、计算机科学以及科学奖项运营等课题10月25日,科学峰会聚焦“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三大专题。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未来论坛理事、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沈向洋在欢迎致辞中表示过去数月,组委会精心筹备每个细节,力求打造体现科学卓越与创新的盛会。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的国际化、多元化特色突出,是高水平的全球科学盛宴。未来科学大奖不仅是荣誉,更是连接全球人才的平台。如今,奖项愿景跨越亚洲、辐射全球,将助力年轻一代探索未知,开拓新的前沿。愿活动期间充满活力的交流、好奇心和集体灵感,能够为下一个十年的科学进步贡献力量。在“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环节,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朱经武讲席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杰出教授、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陆锦标作为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介绍了David Gross、Reinhard Genzel、Hitoshi Murayama、Steven M. Kahn、王贻芳几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200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理论物理学首席讲席教授David Gross以《基础物理学的前沿》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在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人们探寻着可能统一自然界所有力的基本原理,并努力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历程。讲座中,David Gross教授介绍了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应的若干理论解答。2020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与天文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慕尼黑大学物理学荣誉教授Reinhard Genzel教授以《四十年的历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提到,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一年后卡尔·史瓦西求得该理论方程在无旋转球对称质量分布情形下的解:质量足够致密时,光无法从事件视界内逃脱,中心存在质量奇点,“黑洞”理论概念由此诞生,后经彭罗斯、惠勒等众多学者不断完善。宇宙中黑洞存在的首批间接证据来自对致密X射线双星及遥远明亮类星体的观测。Reinhard Genzel教授重点讲述了自己与同事四十年的研究:通过长期精确观测气体和恒星运动(作为时空探针),探索银河系中心质量分布,证实存在一个质量为四百万倍太阳质量的物体,它必然是一个单一的大质量黑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MacAdams讲席教授、东京大学卡弗里宇宙物理与数学研究所(Kavli IPMU)Hamamatsu讲席教授Hitoshi Murayama以《大与小在暗物质中相遇》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宇宙中超过80%的物质并非由原子构成,而是以一种被称为"暗物质"的未知形式存在。暗物质的本质堪称当代基础科学领域最重大的未解之谜。这种极可能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却在我们今日所观测的恒星与星系形成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以极其显著的方式连接着微观与宏观世界。本次演讲中,他追溯了人类获得这一认知的科学历程,探讨暗物质存在的理论依据,并阐述其通过实验与天文观测探寻暗物质的最新进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院长、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Steven M. Kahn以《观测宇宙》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薇拉·C·鲁宾天文台是一座大孔径、宽视场的光学望远镜,其设计目标是通过六个光学色带对整个南天半球进行时域巡天。在超过十年的运行期内,鲁宾天文台将开展“时空遗产巡天”(LSST)项目,对南天所有暗达约25星等的天体进行近千次成像。由此产生的数据库将支持多种互补性科学研究,包括绘制太阳系内数百万小天体的轨道,以及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性质进行限定。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共同资助建设的鲁宾天文台近日已竣工,目前正处于系统调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投入科学运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王贻芳教授以《中微子在粤港澳大湾区》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微子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起源于2003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粒子物理领域的首次合作。得益于各自不可或缺的贡献,大亚湾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首次测得其振荡幅度,为粒子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继任者——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15年开建,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已于今年8月开始运行取数。JUNO瞄准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可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研究超新星、太阳和地球中微子,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成为未来中微子实验的标杆。JUNO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也推动了国际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环节,香港大学人工智能讲座教授、同心基金数据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首任院长,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和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SIAM Fellow),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马毅作为本环节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介绍了朱军、谢赛宁、曲庆、吴佳俊几位嘉宾的学术背景与科研经历。清华大学博世AI教授、IEEE/AAAI Fellow、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朱军,以《生成式AI:从虚拟到现实世界》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高维数据的底层分布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这为构建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奠定了基础。朱军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开发面向虚拟世界内容的大规模生成模型方面的工作,涵盖图像、视频和3D内容等实例。此外,他还介绍团队在具身视频基础模型方面的最新研究,该模型能够充分挖掘“数据金字塔”,并利用互联网规模的视频数据,实现对双手操作任务的强大泛化能力,展现出构建具身基础模型的巨大潜力。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谢赛宁以《多模态未来:通向超级智能的超级感知之路》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了其与团队近期在以视觉为核心的多模态学习方面的工作,目标是突破纯粹依赖语言符号的智能,迈向能够更好联系视觉、空间和真实世界环境的理解。他重点介绍了塑造这一未来的三个方向:(1) 学习可扩展的视觉表征,在减少语言监督依赖的同时建立与环境的联系;(2) 重新思考评测基准,并把视频作为一种丰富媒介,用于空间“超级感知”和下一代多模态应用;(3) 探索多模态学习与生成模型的融合,这一趋势正在迅速改变整个领域。整体而言,这些方向指向一个多模态的未来,它不仅更贴近真实、更具扩展性和生成性,而且与现实世界的应用日益紧密相连,产生广泛而切实的影响。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曲庆以《关于机器学习中简约性的探索》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深入探讨了“简约性”这一概念——也就是简洁与最小化原则——在现代机器学习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研究了如何借助低复杂度结构,诸如稀疏性、低秩性以及低维流形等,来增强高维学习任务中的泛化能力、计算效率以及可解释性,其中既涉及理论基础,也包含实际应用,尤其介绍了深度表示学习与生成建模方面的最新进展。曲庆教授从现代数据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原则,强调了简约性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归纳偏置,在引导实现高效且可靠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兼)吴佳俊以《通过物理本质理解视觉智能》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探讨了近期在机器视觉理解、重建与生成方面的工作及与物理本质的联系,介绍并对比两条技术路径:利用物理本质作归纳偏置,或将预训练视觉基础模型锚定于(或从中提取)物理本质,并展示了最新视觉智能系统,该系统凭单张图像或视频就能推断物体特性与场景上下文,还能用于可控的四维视觉世界理解、生成与交互。在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跨模态学习与模型泛化”“ 语言与多模态学习的融合”“数据收集、模型评估与挑战”等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专场环节中,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讲座暨杰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及艺术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咨询委员会轮值主席张懋中作为主持嘉宾,分别邀请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名誉教授、国际工程科学院院士、唐奖教育基金会首席执行长陈振川,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挪威知识驱动机器学习研究中心Integreat主任、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国际统计学会(IS)会士、阿贝尔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Ingrid K. Glad,斯德哥尔摩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前主席Thors Hans Hansson,以色列理工学院Benno Gitter化学讲席教授、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沃尔夫奖基金会理事、以色列化学学会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Ehud Keinan,台湾师范大学及台北医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唐奖教育基金会董事曾志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IEEE荣誉奖章评选委员会主席、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IEEE基金会董事张念坤,围绕“科学奖项的价值观与可持续性”“科学奖项的社会影响与青年培养”“跨领域合作与科学生态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对科学精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奖项运作的务实建议,为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嘉宾们认为,科学奖项的设立需具备前瞻性与战略眼光,通过构建严谨的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保障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奖项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全球化与多样性层面,奖项应主动优化提名机制,积极邀请女性科学家参与,并注重地域平衡,以提升包容性与代表性。评审机制方面,委员会成员需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避免单一学术群体长期主导评选,从而保持评审视角的多元性与开放性。跨代际知识传承被视为科学奖项的核心使命之一。嘉宾们强调,需鼓励青年科学家保持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既有范式,同时呼吁学术界打破“论文数量至上”的评价标准,将关注点回归科学发现的本质颠覆性与长期价值。在奖项生态建设方面,可通过跨机构联合颁奖、学术论坛等形式深化合作,有效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与学术辐射范围。此外,科学传播需强化与公众的互动,通过数学竞赛、青年对话等创新形式,激发社会对基础科学的兴趣与认同。
2025-10-25 19:46
10月24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2025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正式开幕!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香港科学院院长、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教授等亲临支持。为期5天的大奖周日程包含科技论坛、2025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年会、科学峰会、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与音乐会等系列活动。未来科学大奖展览也于9月30日至10月29日同步在香港科学馆举办。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旨在弘扬科学精神,礼赞科学成就,以前瞻视角引领公众探寻世界科学前沿,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Steering Committee指导议题方向,下设Program Committee制定议程、邀请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四位诺贝尔奖学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保证大会高水准的学术内容和广泛的国际影响。今年,由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担任Program Committee的联席主席。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打造年度科学盛事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香港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2016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卢煜明致欢迎辞,对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创新科技署多年来的坚定支持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当下香港科研环境优越,坐拥多所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学科领域表现出色,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已有六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出自香港。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汇聚百余位杰出科学家,聚焦多学科分享前沿成果,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带来深刻洞见。同时,还设有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这必将成为峰会的亮点。今年恰逢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科学院十周年,“10 × 10 = 100”寓意深远,象征着大家携手为人类文明下一个百年奠定科学基石。希望大家沉浸于这场科学盛宴,积极探索学习,共同展望科学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设立10周年,香港作为本届大奖周的东道主城市,已连续第三年承办这一世界级科学盛会。她指出,科学是照亮未知的火炬、引领发展的指南针,更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核心引擎。香港致力于深化国际创科合作,而未来科学大奖周正是搭建跨学科、跨文化、跨代际交流的重要科技平台,有助于香港更充分地发挥创科中“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推动全球科学界携手共进。科学峰会首日:多领域顶尖学者共探化学、生命科学与数学前沿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首日活动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特聘杰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主任Arieh Warshel的主旨演讲《计算生物学的过去与未来展望》开启。他系统阐述了包括该学科领域的兴起、基于物理模型的生物功能模拟方法的演进,以及面向超大生物体系建模的粗粒化(CG)模型开发等计算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算力大幅提升对学科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并以酶作用机制探索、酶理性设计与药物设计等关键突破为例进行论证。Arieh Warshel教授深入分析当前模拟结果精确度存在的核心问题,并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替代性解决方案。最后,他结合物理建模与人工智能策略,综合评估了计算生物学未来发展路径。10月24日作为科学峰会首日,“化学专场 - 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及“数学专场 - 几何视角” 三大专题研讨会相继展开。在化学专场中,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谢作伟作为Session Chair在致辞中对周其林、左智伟、刘心元等演讲嘉宾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进行了介绍。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以《不对称卡宾对N−H键的插入》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手性胺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和农用化学品中。发展对映选择性的C–N键形成反应是合成化学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他指出,催化卡宾插入胺的N–H键是一种构建C–N键的直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好以及反应原料易得等优点。然而,控制催化卡宾插入胺的N–H键过程中的对映选择性仍是一项挑战。演讲中,他重点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芳香胺、脂肪胺、酰胺及氨的对映选择性卡宾插入N–H键方面所开发的催化剂与反应策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左智伟以《LMCT催化驱动惰性键转化:拓展可持续化学疆域》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可持续合成的发展呼唤全新的催化理念,以突破传统化学合成对贵金属、高能耗和危险试剂的依赖。可见光催化作为绿色化学的重要方向,正展现出在惰性碳氢键与碳碳键选择性活化中的巨大潜力。“我们建立了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LMCT)催化策略,通过将氧化过程直接融入光激发,实现高效而精准的断键与转化。利用这一创新策略,在温和条件下,我们实现了铈催化甲烷室温选择性转化、铁催化甲烷有氧羰基化,以及钛催化的立体化学编辑等挑战性转化新反应。”左智伟研究员表示,该系列研究不仅拓展了自由基化学的边界,也确立了LMCT催化在惰性键转化中的独特地位,为可持续分子合成开辟了新的前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化学系主任刘心元,以《手性阴离子-铜催化自由基不对称反应》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分享了其课题组系统性研究。他指出,自由基物种具有活性高、官能团兼容性好、受空间位阻影响小的优势,但是其高活性极易导致强的非手性背景反应,因此发展不对称自由基催化是合成化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他谈到,课题组通过提出“手性阴离子-金属单电子催化剂”,解决了高活性自由基手性控制难题;建立了烷烃、烯烃、卤代烃等简单原料的高效不对称自由基催化新平台;发展了化石和生物质资源丰产分子高附加值转化和手性医药合成新策略。在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催化剂领域前沿进展与可持续未来构建”“通用催化剂开发”等话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在“生命科学专场 - 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环节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消化疾病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于君作为Session Chair对本场活动主题进行了阐释,并分别对 Rob Knight、Herbert Tilg、尧冰清等演讲嘉宾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拉迪儿童医院沃尔夫家族微生物组研究讲席教授,微生物组创新中心主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儿科系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徐仁和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系教授、哈利西奥卢数据科学研究所教授Rob Knight,以《利用生态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理解人体微生物组》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近年来,人类对微生物组的认知呈现跨越式发展,DNA测序技术的突破与计算科学的进步形成紧密耦合。他阐述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三大范式转变:从引入α/β多样性等生态学概念,到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等机器学习方法,直至当前迈向深度神经网络、推荐系统、Transformer模型及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技术。Rob Knight教授系统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探讨这些技术如何促进我们对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机制的理解,并展望未来研究前景——如何将深化后的微生物组认知转化为日常健康管理的实践方案。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消化病学、肝病学、内分泌学与代谢病学系医学博士、内科学教授Herbert Tilg以《肝脏炎症在M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作为治疗靶点》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极为普遍的慢性肝病,近三分之一世界人口受其影响。其中约20%的患者会从单纯性肝脂肪变进展为脂肪性肝炎(MASH),甚至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共同推动MASH发展。脂质诱导无菌性炎症产生“脂毒性”;高脂饮食等促炎性营养素引发内毒素血症和代谢性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在MASLD中作用明显;肝外脂肪组织增加全身炎症负荷。此外,遗传背景影响患者病情进展易感性。目前多数在研的MASLD/MASH疗法有多重药理作用。MASH发病机制涉及多重平行打击因素,这种对疾病复杂性的认知,正愈发得到学界关注。于君教授以《肠道微生态和胃肠肿瘤:从基础研究发现到临床转化应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表示肠道微生物组及其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多界别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已在结直肠癌(CRC)中得到证实,且某些富集于CRC的微生物被认为具有致癌性。这些促癌菌通过直接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或产生激活致癌通路的代谢产物,从而促进CRC的发展。她指出,团队证实结直肠癌(CRC)中特定微生物具有致癌性,如具核梭杆菌等可通过结合受体或释放代谢产物激活致癌通路,推动CRC进展;同时发现CRC中减少的细菌可产生抗肿瘤酶或代谢物,抑制肿瘤发生。在临床转化上,其团队率先提出粪便微生物或代谢物可作为CRC及腺瘤的无创筛查标志物,提升早期诊断率。免疫治疗领域,团队鉴定出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菌及其代谢物,显著增强抗PD-1疗效。胃癌研究中,团队揭示了胃黏膜菌群动态变化,明确咽峡炎链球菌等与胃萎缩、肠化生的关联,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促癌作用。这些发现为肠道微生物在癌症中的功能、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西湖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尧冰清以《内外有别:乳腺瘤内菌对癌症恶化的异质性影响》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表示,肿瘤内微生物组(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已被证实是影响多种癌症发生、发展及治疗反应的关键因素。特别在导致90%癌症相关死亡的转移过程中,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微生物能通过增强致癌通路、抵抗流体剪切力、促进细胞粘附等机制,从本质上强化癌细胞的转移能力。“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肿瘤内细菌可侵入癌细胞并滞留于胞内,随癌细胞迁移至远端器官,通过减轻机械应力损伤来促进癌细胞存活。这些微生物可定位于胞内或胞外,在与宿主细胞及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不同功能。”他重点阐述了肿瘤内细菌的空间分布如何影响癌症进程,该发现可能为癌症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思路。对话环节,四位嘉宾回答了观众关于“人工智能在微生物组分析中的运用”“临床试验设计”“肠道微生物组调节策略”以及“基因突变与微生物组失调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的提问。在数学专场中,香港大学Edmund and Peggy Tse数学讲席教授、数学系讲座教授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委员莫毅明作为Session Chair,对许晨阳教授、Lawrence Ein教授、孙崧教授、Arnoldo Frigessi教授的学术背景以及科研经历进行了介绍。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21科尔代数奖获得者、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以《两种几何的故事》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代数几何与复微分几何之间的对话长期以来深刻地塑造了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这个故事中最新近的一个活跃篇章,是围绕在代数几何中的稳定性概念与复几何中对典范度量的探索之间的互动。这种交汇在一个核心命题中得到凝练:K稳定性的代数几何条件与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之间的等价性。在过去十年里,这一方向在两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努力不仅使若干深刻猜想得以证明,也揭示了两种语言之间更为深层的结构平行性。许晨阳教授回顾了这两种几何交汇处的最新发展,重点放在代数方面,并特别强调复分析的洞见如何激发新的代数框架。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展示了超越已知经典范畴的新的几何统一叙事。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杰出文理学院教授Lawrence Ein以《代数几何简说》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代数几何是一门极具深度与魅力的数学学科,代数几何学家致力于研究由代数方程定义的几何对象的性质。演讲中,他通过探讨几个简单实例,对该学科进行了介绍。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14斯隆研究奖获得者、2019维布伦几何奖获得者、2021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获得者孙崧以《爱因斯坦度量几何探微》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爱因斯坦度量是黎曼几何中与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时空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最重要的几何结构之一,对爱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与数学多个分支密切相关,包括复代数几何、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孙菘教授介绍了该领域的一些历史里程碑与最新进展。奥斯陆大学统计学教授、挪威Trustworthy AI研究中心主任、挪威科学与文学院院士、国际数理统计学会(IMS)会士、意大利共和国功绩骑士勋章获得者Arnoldo Frigessi以《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密度微分方程的学习与建模》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数学建模可验证肿瘤生长、耐药性及治疗结果的潜在机制,精准医疗核心在于预测肿瘤动态演变以优化个体化治疗。他指出,团队针对肿瘤动态的高度异质性,利用组织病理学、磁共振成像及分子谱分析等多类型数据,个性化构建了融合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复杂多尺度乳腺癌模型,成功打造出生物肿瘤的数字化孪生体。该模型创新性地仅依赖治疗初始阶段的基线数据,就能精准预测治疗结果。通过描述肿瘤密度的常微分方程(ODE)表征肿瘤动态,并以此作为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再借助神经网络以符号形式估计个体肿瘤的ODE。这一综合复杂数学建模与机器学习的新路径,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全新范式。在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青少年几何兴趣启发”“数学领域课程学习规划”等话题回答观众提问。明日(10月25日)的科学峰会,同样精心设置了三大专场,分别聚焦“物理专场 - 微观与宏观世界”、“计算机科学专场 - 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及“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 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前沿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对科学精神的深度溯源与未来展望——从驱动技术革命的AI原理,到理解万物本质的物理规律,再到激励下一代创新的奖项运营,共同回答了“科学如何持续改变人类未来”的核心命题。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参与这场思想盛宴!让我们一同见证智慧的碰撞,探索科学的边界。​
2025-10-24 18:28
圖:戴希勉勵科研者學會承受失敗,敢於創新精神。備受矚目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年迎來十周年里程碑,至今已有六位香港科學家先後在這一獎項中獲得殊榮。今屆物質科學獎由香港科技大學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物理系講座教授戴希,聯同方忠教授、丁洪教授一同奪獎。戴希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通往科創黃金時代的大門已正式開啟,香港與大灣區城市深化合作,將為未來科創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戴希更特別勉勵科研者,必須學會承受失敗,因為這是成為優秀科學家的重要品質。戴希在2017年來香港,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據了解,戴希與另外兩位學者獲獎,憑藉的是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及實驗實現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談及獲獎感受,戴希表示,這一獎項不僅是對他過去十多年研究工作的高度認可,更給予他莫大鼓舞。他特別感謝現時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包括一群年輕同事與學生的鼎力支持,同時亦感激曾任職的中國科學院當年提供了良好且安心的研究環境,讓他得以順利開展相關領域的探索。回溯當年開拓拓撲電子材料研究的歷程,戴希教授透露起步並不順利。他憶述,當時有關拓撲電子材料的理論與概念尚屬嶄新,團隊對於如何找到符合要求的實際材料可謂毫無頭緒,只能憑藉積累多年的物理直覺不斷嘗試。「後來我們雖然陸續發現了數千種電子材料,但論性能優越度,最終還是最早發現的那些最為突出。」科研者須學會承受失敗科研路上難免遭遇挫折,被問及如何調整心態,戴希表示:「失敗對科學家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幾乎每天都在經歷。」他透露,經常跟學生強調,「能夠承受失敗,是日後成為一名合格科學家非常重要的品質。」政府致力培育科學人才展望香港科創發展的未來,戴希充滿信心,認為現時已打開通向科創黃金時代的大門。他提到,未來香港將有更多新科研大樓陸續建成,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更能帶來更豐富的資源,這些都將為香港科創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他認為,特區政府對科研的資助非常多,對年輕人的支援也十分強大,讓年輕學者有機會開展非常創新的想法,認為這是香港非常大的優勢。戴希認為培育下一代科學人才,對社會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他指出,年輕人單單背誦元素周期表或各類公式毫無意義,關鍵是要培養正確的心態;尤其在當下信息爆炸、假資訊充斥的年代,學會分辨正確信息更為重要。戴希呼籲社會各界給予年輕科研者更多研究自由,避免他們因壓力過大而選擇低風險研究。這類研究雖能提高成功率,但研究本身的價值往往相對有限。本屆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0月22日起一連五日舉行,屆時將有逾百位國際傑出科學家蒞港,參與科學峰會等一系列活動。有興趣的市民可通過未來科學大獎周官方網頁,觀看活動現場直播或重播,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科學館地下展覽廳舉行「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介紹獲獎者研究成果。原文链接:https://epaper.tkww.hk/a/202510/11/AP68e96b7de4b0f2e743963c65.html
大公報 2025-10-11 02:43



登录 +

登录